王思聪对共享充电宝的预判正在应验吗?
【蓝科技综述】“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因达不到投资预期,引发市场对共享充电宝这一行业充满了担忧。
财报显示,怪兽充电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15亿元,较2022年第二季度的6.9亿元环比增长18%,净亏损3.77亿元,比2021年同期同比增亏超3亿元,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22.43亿元,同比下降18.41%。
其实,不是怪兽拖累整个行业,而是市场始终有一种声音认为,充电宝终将被取代。只是当怪兽业绩披露时,市场对行业头部品牌的解读,一定会上升到整个行业的维度。
悲观主义者认为,充电宝如同手机普及之前“短命的BP机”的命运。在特定的环境下,BP机满足了彼时通信不发达但需求开始爆发的机会。只不过,从手机市场普及的第一天,就注定BP机开始进入倒计时。
充电宝也是如此。一旦可替代品出现,其生存空间或越来越窄,但理论上跟BP机彻底消亡不同。未来空间可能会减少,但依然会存在。
作为共享经济的重要分支,共享充电宝自诞生之初就一直备受争议。曾经,王思聪和陈欧这两位在互联网界极具分量的意见领袖,关于这一商业形态的争论,更是将共享充电宝的话题度拉满,王思聪更是在它诞生之初就预言了它的“末日黄昏”。
资本造星是充电宝行业的辉煌时代
2014年至2017年,来电科技、街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先后成立,2021年,怪兽充电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成为“共享充电第一股”,同年街电搜电两大企业合并。小电科技也努力冲刺IPO,共享充电宝企业“三电一兽”的格局正式形成,共享充电宝市场头部企业集中态势凸显。
如今多年过去,共享充电宝企业究竟过得如何?为何价格一路飙涨,却始终止不住企业的亏损?当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线下流量逐步恢复,共享充宝电能回暖吗
共享充电宝因涨价被迫整改
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共享充电宝让他们“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出门在外遇到手机电量告罄,共享充电宝能及时救场不让他们陷入断联断网的尴尬之境。“恨”是因为在归还充电宝时,支付的账单金额总会让他们感觉被背刺一刀。
近年来,关于“共享充电宝涨价”的相关话题频频冲上热搜,对于越来越“霸道”的收费,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已经一触即发。
在相关媒体报道中,“在KTV唱一下午歌,包厢费用38,用了3小时充电宝,电没充满,花了30,真的太贵了!”来自杭州的陈先生在租用完商场内的充电宝后显得颇为气愤。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几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在一二线城市,服务价格大约在3-5元/小时。在一些酒吧、KTV、高档商场,服务价格最高可达10-15元/小时,在更为下沉的市场,则更多以半小时为计费标准。
充电宝收费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2021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就曾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行政指导会,对包括怪兽充电内的8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做出限期整改的要求,以规范市场上的无序竞争和恶意涨价行为。
两个月过后,共享充电宝的市场价格小幅回落,参与此次整改的各品牌充电宝机柜共426万台,占整个市场份额的近八成,平均价格维持在2.2~3.3元/小时,其中,标价在3元/小时及以下的机柜占比约为69%—96%。
难逃被渠道裹挟的宿命
共享充电宝企业提价频频,却始终难以止住亏损,赚来的钱到底流向了何处?其中,被渠道裹挟是重要原因。
从2021年第三季度算起,被寄予厚望的“共享充电第一股”怪兽充电已经连续亏损第五个季度了,从2021年第三季度到2022年第三季度,怪兽充电的总亏损已经达到了4.29亿。
共享充电业务是绝大多数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核心收入来源,以怪兽充电为例,根据企业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共享充电业务为企业贡献的营收占比分别为95.2%、96.5%和96.4%。
换言之,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而言,客流即金钱,只有抢占住那些高密度人流场所的黄金点位,才能稳住营收支柱。
“僧多粥少”的局面之下,也让那些坐拥优质点位的商家占据了议价的主动权,处于被动地位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不得不和商家“共享”自己的利益所得,甚至为此支付高昂的进场费。
还是以怪兽充电为例,在2019年至2021年,怪兽充电支付给线下商家的入场费和佣金分别为9.28亿元、15.77亿元与21.13亿元,占据营收的比例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
强势的渠道方分走了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大半部分营收,叠加激励费、设备折旧、业务员报酬、研发投入等一系列费用之后,极大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导致企业增收不增利,此情此景下,向C端涨价来摊薄成本似乎也是
高度依赖线下流量的充电宝企业难以摆脱被渠道裹挟的宿命,无法独立行走的状态之下,为商家做嫁衣在所难免。
共享充电宝能否拨云见日
外界对共享充电经济日渐看衰,在资本市场也遭冷落,共享充电宝从“被追捧到被嫌弃”,背后原因直指盈利模式单一和抗风险能力差。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之下,这些短板更是被无限放大。
新冠疫情直接导致了线下客流的锐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这一变化直接传导至众多共享充电宝企业的营收受到影响,前期为了POI之争投入的高昂费用有去无回。
三年疫情也让不少共享充电宝企业意识到了转变盈利模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单一的收入来源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死穴。
其实,不少共享充电宝企业正在尝试多元化,通过业务拓新来分担主业带来的经营压力。怪兽充电布局白酒业务,竹芒科技进军电单车充电领域,虽然从结果来看,这些尝试并没有达到企业的预期,但起码,已经有了一个开端。
目前,线下客流量在逐步恢复,对于经历过“行业凛冬”的共享充电宝企业能否拨开云雾见光明,或许关键在于企业能否真正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而不仅仅是消费者恢复到常态。
(图片:吕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