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伊莱克斯或有20亿克朗高额重组费 谁来救赎?
【蓝科技观察】所有的迹象表明,百年品牌伊莱克斯正在等待着救赎。确切地说,正等待着中国企业的救赎。
这个创立于1919年的瑞典百年品牌,经历过辉煌之后开始走向谷底。
根据媒体报道,由于现金流短缺、市场表现不佳等因素,伊莱克斯上季度在亚太地区的销售额大幅下降了21%。
这不是伊莱克斯在局部地区的偶发性事件,裁员、亏损甚至关闭似乎成为一种常态。
当下的伊莱克斯,或许内心更煎熬,也希望能够迅速找到企业对其进行并购。否则,如果等待被并购的时间越长,对伊莱克斯越不利。
尤其是当全球各地的伊莱克斯传出工厂亏损、裁员的信息时,伊莱克斯可能担心议价能力以及话语权或许会进一步弱化。
谁是伊莱克斯的救命稻草?
此前,市场上已经传出美的集团并购伊莱克斯业务,之后又有消息表示,美的集团将并购伊莱克斯埃及子品牌,但双方并无公开消息公布。
不过,伊莱克斯首席执行官乔纳斯·萨缪尔森在面对路透社的采访时表示,由于现金流短缺、制造成本高昂,公司业务发展正在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公司一度“可能被中国公司美的收购”。
各种迹象表明,伊莱克斯最终归宿一定是被并购,而中国企业最有可能成为主导者。
从全球家电企业来看,无论是日系、韩系还是欧美家电企业,他们在全球范围扩张的意愿并不强烈。
当然,一方面是他们的全球化已经做到了一定高度,目前正面临天花板。另一方面,中国家电企业的全球化与日韩欧美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正需要全球供应链和品牌全球化的支撑。
通过并购实现全球化是一条捷径。无论是海尔智家、海信、美的还是TCL,他们都意识到并购对于推动品牌和供应链的全球化无疑事半功倍
显然,中国企业是最有能力、也最有意愿甚至是能够重新激活这些品牌的最佳接盘手。
走下坡路的伊莱克斯
近期在全球范围内裁减3000多个工作岗位、去年10月裁员4000人…值得注意的是,大规模裁员还将导致伊莱克斯在今年四季度产生20亿到25亿克朗的高额重组费用,再加上最近伊莱克斯关闭了Zanussi品牌在匈牙利的一家工厂和在埃及的生产设施、关闭了埃及和南非的热水器生产工厂,围绕在伊莱克斯身上的不利信息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在举足轻重的亚太业务上,伊莱克斯还被传将关闭目前位于新加坡的亚太业务,业内人士更是声称此举将“对澳大利亚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ChannelNews报道,作为关闭亚太业务的一部分,伊莱克斯将裁员数百人,并削减在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市场销售的产品数量,将伊莱克斯产品从约22种削减至仅6种,以此来进一步削减全球运营成本。
据网络报道公开统计,截止到今年10月底,伊莱克斯股价已下跌超过三成,仅在上个月末公司发布最新的财务数据之后,公司股价就应声下跌了14%。
伊莱克斯输给了自己
伊莱克斯是一家标准意义上的“百年老店”,于1919年在瑞典创立,逐步发展成以冰箱、洗衣机等洗涤电器与油烟机、热水器等厨房电器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的企业。
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伊莱克斯产品遍布全球,进入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旗下冰箱、洗衣机、空调、吸尘器、炉灶等产品都拥有良好的口碑和服务。
即便是这样一家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公司,仍然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种种市场表现,证明伊莱克斯输给了自己。考虑到伊莱克斯一直在吃品牌“老本”,不能与时俱进,沦为市场“输家”的结局早已注定。
首先,面对市场竞争伊莱克斯管理存在问题。从过往的经历看,伊莱克期成本管理不完善。例如高昂的生产成本、低效率的生产流程等,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亏损。因此,伊莱克斯全球范围内裁员,可能是为了优化成本结构,增加效率,以应对亏损局面。
其次,产品创新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消费者需要的家电产品早已不是简单地使用,而是要求更加智能、健康,设计上更具有科技感。近几年来,家电行业的创新产品几乎被中国和韩国品牌把持,伊莱克斯的创新产品慢了一步。
与市场不相适应的伊莱克斯逐渐沦落亦不是偶然,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打败伊莱克斯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因循守旧,创新速度慢、不适应市场需求,不与时俱进,这样的伊莱克斯,注定会进入终局。
而这一次,能够拯救伊莱克斯的不再是欧美巨头,或许会是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