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渠道商正在筛选 TCL长虹创维奥克斯谁有优势?
【蓝科技观察】在充满不确定的2023年,马来西亚家电行业落幕。根据多位家电渠道商预计,2023年马来西亚家电行业整体下降15%-20%之间。
疫情结束之后,马来西亚家电行业的消费能力并未提升,两股势力,成为影响马来西亚家电大盘走势的重要因素。
一是消费分流。在过去疫情三年的时间,生活电器、厨房电器以及大家电的消费超出预期,甚至有些品类属于超常发挥。而疫情结束后,旅游、文化类消费不断提升,消费者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电子产品的支出。
二是消费紧缩。以空调为例,多位渠道商以及空调安装商表示,2023年消费紧缩迹象表明。以往如果空调使用5年左右,一旦频繁出现故障,大多数消费者会果断换新。然后,2023年很多用户家中的空调维修多次仍然不想换新的比率不断提升,其他家电也是如此。在对未来收入充满不确定性时,消费紧缩是很多人的共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市场格局之下,更多的中国品牌通过多种渠道进入马来西亚,试图开辟新的战场。其中以TCL、创维、长虹、奥克斯这几个知名品牌的意愿更加强烈。
马来西亚的中国家电品牌表现各异
目前在马来西亚,美的、海尔和海信是中国家电品牌知名度最高的,整体表现达到预期。
从家电渠道商的角度看,美的空调及小家电,因为价格和渠道优势,覆盖面更广,影响人群更多;海尔智家在空调行业增速最快,主打高端产品逐渐得到用户的认可,增长速度在空调行业中稳居前三;海信则以全品类和海信电视的优异表现,向深度拓展。
美的的广度,海尔的高度,海信的厚度,这三种表现形式是当前这三个品牌在马来西亚最真实的写照。
从用户基数看,上述三个品牌与韩国三星和LG仍有很大的距离,但渠道商们普遍认为,未来马来西亚家电行业将是中国品牌占据主导。
无论是技术迭代、价格驱动还是营销模式,上述三个中国品牌都给韩国三星LG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事不止此。除海尔、海信和美的以外,TCL在2023年果断抛弃原来的代理商制度,以自建团队的方式欲卷土重来。
创维马来西亚营的大本营在东马,以价格换市场是他们当前的策略;奥克斯在2023年三顾茅庐,携数十人团队拜访当地渠道商,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的意识非常强烈,而长虹已经在马来西来开始落地,意图线上线下点面结合打开马来西亚市场。
渠道商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如果说海尔、海信和美的,是马来西亚家电行业中处于第一阵营的中国品牌,那么,TCL、创维、长虹、奥克斯无疑是第二阵营的中国品牌。
面对急于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的中国品牌,渠道商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一是售后服务。目前中国消费电子产品牌进入当地市场,售后服务是最大的障碍。如果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售后出现问题时,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会严重挫伤渠道商的积极性。
二是品牌认知。客观来看,第二阵营中TCL在马来西亚的知名度是最高的,因此,渠道商普遍对TCL电视的预期较高。对渠道商来说,如果消费者不太熟悉的品牌,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周期,或者用低价迅速打开市场。
如果是低价撬动市场,更需要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做保障,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售后服务是短板,则会适得其反。
不过,TCL存在的短板是,曾以代理商的方式存在,后来取消代理自建团队,一定程度上需要时间来缓和与过往渠道商的关系,同时需要迅速与新的渠道商建立合作关系。
从渠道商的反馈来看,对TCL电视的预期好于TCL白电。在部分渠道商看来,TCL白电以眼下的产品来看,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
三是用户体验。对渠道商来说,除了价格吸引用户以外,场景体验正逐渐成为影响中高端用户的要素。
以创维电视为例,尽管价格优势明显,但有些渠道商放弃或想要放弃创维电视的销售,原因在于用户体验差强人意。这需要引起创维足够的认知,否则,一旦份额收窄,再想卷土重来恐怕难度之大超出想象。
奥克斯和长虹并未批量进入马来西亚市场,在线上销售和部分线下实体店的展示,是拉近用户距离的有效途径。但这两个品牌更需要用时间换空间。
综合多家渠道商的看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TCL电视给渠道商足够的获利空间,同时辅以品牌推广力度加大,渠道商愿意接受。毕竟,TCL在全球也是知名品牌。但渠道商普遍对TCL白电持谨慎态度。
渠道商希望创维电视要做好场景体验和新品迭代。和当前马来西亚市场上的三星、LG、海信、东芝、索尼、松下等相比,创维电视的新品反响平平,渠道商呈现出一种销售惰性,这是非常值得创维警惕的。对于创维白电,渠道商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奥克斯进入马来西亚市场,如果不是以价格换市场,或许很难在短期内有反响。基于渠道商销售奥克斯可能会有不错的收益,部分渠道商其实比较期待奥克斯,但同时不希望在售后服务方面拖奥克斯的后腿。言外之意,奥克斯如果能解决售后服务问题,或许能迅速打开局面。
对长虹来说,部分渠道商并不陌生,毕竟长虹在上个世纪的中国曾经风靡一时。长虹进入马来西来黑电白电双轮驱动,但更需要长虹把品牌打响、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深。
对中国家电品牌而言,马来西亚市场虽然空间有限,但日本和韩国品牌持续下滑,正是给中国品牌带来的机会。
满足并创造渠道商的需求,无疑是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