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刘积仁并购再出手,东软陷入越“多元”越“亏损”

get?code=NWRhYThhMGJiYjE2Y2JiYTM0ZDU4YzE1OWI0ZTQyMzIsMTczODc0NjUwOTE4OQ==

文丨赵丹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2025年初,新年伊始,老牌软件巨头东软集团却过得并不舒服。

最近一个月以来,东软集团的股票情况很不乐观,引起了资本市场广泛关注。2025年1月1日开始,东软股价连续三天大跌,从10.77元每股下跌到8.51元每股,跌幅达21%。

消息面上,东软发布公告将以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上海思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57%股权,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思芮科技剩余43%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基本面上,最近几年,虽然东软集团一直试图通过跨界推进多元化布局,但依旧存在业绩疲软和财务压力等问题。

其实东软有心改变,但为何依旧不被外界看好?

1、业绩疲软,盈利深陷僵局

此前,东软集团作为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一哥”,一度是行业的翘楚。但现如今,东软集团盈利情况并不乐观,甚至深陷增长困境中。

最近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为68.91亿元,同比上升10.03%,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同比上升13.06%。第三季度营业总收入25.91亿元,同比上升9.22%,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5407.95万元,同比上升36.23%。

单看营业收入来说,东软集团其实始终保持着增长的步调。从2015年到2023年期间,东软营收从77.52亿增长至105.44亿,而2024年前三季度也在继续增长。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东软在业务扩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依旧难以掩盖其利润不稳定的情况。

从2015年到2023年期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仅在2016年、2017年和2021年超过了10亿,其余年份均低于1.5亿,甚至在2022年时降至-3.43亿的亏损状态。

至于扣非净利润方面,情况更为严峻,在多数年份都呈现持续亏损的状态。从2018年到2023年期间,仅有2021年实现了0.35亿的正收益,其余年份均为亏损状态。尤其2022年,扣非净利润亏损高达5.3亿元。尽管2024年前三季度成功扭亏为盈,达到了0.95亿,但其实盈利能力并不乐观。

get?code=Y2Q0MjY3M2RmNmI5ODIyMTYyODI3MTdiMDY0OTAxOTEsMTczODc0NjUwOTE4OQ==

(数据来源:Wind)

种种现状无不揭示其实公司的主营业务能力并不足,虽然业务经营范围多元化,却缺乏可持续发展能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东软集团利润维稳,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政府补助。2023年时,东软获得政府补助以及税收优惠合计高达2.73亿元。

get?code=ZjkzZGI0MzYwNWE1ZTY1Y2M1NmIxYWU4NzlmNWVjYjgsMTczODc0NjUwOTE4OQ==

(图片来源:东软财报)

政府不断补贴看似是为东软“输血”,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掩盖了其真实盈利能力。同时,东软长期过度依赖外部资金支持,也会渐渐丧失造血能力,更可能会掩盖企业内部管理的深层次问题。

此外,东软集团在投资收益方面表现也很不佳。

一直以来,东软集团的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业务拆分时获得的股权转让收益。

财报显示,2016年东软集团的投资收益达16.03亿,占当年净利润的86.6%。同时2017年和2021年也因为股权转让获得投资收益7.48亿和10.1亿。

但随着不断拆分业务出表,也令东软盈利能力直线下滑。

毕竟,当东软集团完成业务拆分后,便会失去拆分出公司的控制权,也不会再并表。但很多拆分上市的公司盈利能力并不低。

例如2023年已经拆分上市的东软教育,其年度净利润达4.3亿,显著高于东软集团的0.74亿。

显而易见,不惑之年的东软集团外表看似风光,实际上正陷入“增长疲软”困境中。

2、“激情收购”,却是治标不治本?

面对经营压力,东软集团深知当务之急便是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为此,东软集团寄希望于收购,希望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救赎。

前不久,东软集团正式对外发布公告,宣称计划采用现金支付与A股股票发行的双重手段,全面收购上海思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思芮”)的全部股权,即100%控股。

【天眼查】信息显示,思芮科技自2013年11月起便已成立,其股权架构由瑞应人才、天津芮屹及东软控股构成,持股比例分别为46%、11%与43%。

进一步股权追溯显示,瑞应人才作为港股上市的人瑞人才的全资间接子公司,与东软集团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资本联系。东软控股其实是东软集团持股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达14.47%。而在管理层面上,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与监事长牟宏分别担任东软控股的董事长及董事职务。因此,本次并购交易可以被界定为关联交易。

在东软看来,此番并购举措,旨在深化东软与思芮在智能化、数据价值挖掘两大前沿领域的战略合作,推动双方资源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同时,这也能为东软注入全新的业务模式,包括数字服务等新兴行业领域,为其业务版图的扩张和盈利能力的提升提供双重支撑,助力东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前行。

不过,消息发出后,非但没有提升资本市场对东软的信心,其股价反而不断下跌。

归根结底,多年来,东软“多元化”发展其实已经处于疲软状态。

get?code=MDVmODIxZTNlYWRiYmFhZWQzMTZhZjMwOTU4MTlhYTcsMTczODc0NjUwOTE4OQ==

(东软近20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情况)

此前,由于东软被诟病外包业务,东软实控人刘积仁坚定推行多元化战略。

在刘积仁观念里,“猫有九条命,每五年换个活法”,多元化发展一定要大而全。

在此之后,东软集团先后涉足了医疗大健康、软件教育、智能汽车等领域,并逐步形成了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企业互联等四大主营业务。

除了积极布局多领域外,刘积仁还希望能够实现“东软系”上市公司的集群梦。之后,刘积仁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先后将东软集团业务进行拆分并推动上市。

但除了已经成功上市的东软集团、东软教育和熙康云医院,其实子公司的上市进程简直可以用坎坷来形容,其中被誉为国产CT“一哥”的东软医疗已经4度冲击IPO未果,思芮科技则存在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等问题。

而且东软投资的领域规模都很巨大,尤其大健康领域还存在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都给东软集团财务上造成不小的压力。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为189.6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0.45%,其中货币资金20.12亿元,应收账款17.01亿元,存货56.22亿元。公司总负债增长2.46%至96.56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依然为负。

通过财报也可以看出,东软虽然积极扩展新业务,但资本回报率并不强。

3、数字浪潮下,研发投入掉队才是根源

其实东软如此努力扩张布局,其主营业务掉队也是很主要的原因。

曾经的东软集团和实控人刘积仁都非常风光。

1989年,还在东北大学任教的刘积仁获得日企阿尔派投资后,成立了软件外包公司,主要给阿尔派开发软件系统。之后,借着时代的东风,东软迅速崛起,并成功于1996年上市,成为A股“软件第一股”。

虽然东软靠着外包起家,但在行业内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多重要系统都有东软的“身影”。

2002年时,东软参与开发全国统一使用的社保系统;东软集团是全球医疗设备主要供应商,其CT机保有量位居国产品牌首位;东软集团在智能汽车互联领域经验丰厚,其产品覆盖50多家国内外主流汽车厂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计220多款车型。

不过,随着东软集团软件系统问题频出,其也深陷核心技术不牢固的质疑中。

从研发投入来看,东软集团并不高,甚至比不上用友网络、金蝶国际。

财报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2年,东软集团研发投入分别为10.49亿元、10.04亿元、9.60亿元、9.77亿元、9.69亿元,在营业收入增长情况下,研发投入占比反而降低。

2023年时,东软集团研发投入为10.6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0.10%,但也低于2018年时研发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的14.63%。

反观同行用友网络,从2018年到2023年,研发投入从14.86亿元增长至32.15亿元,翻了一倍多,2023年研发投入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达32.82%。同样2023年,中国软件研发投入17.11亿元,占营业收入25.45%。港股上市的金蝶国际,研发投入14.40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4.90%。

无论横向纵向比较,东软在研发投入上都存在不足的情况。

与其他行业相比,软件行业更新换代很快,是一个技术驱动型的行业。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才可能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避免被行业所淘汰。

当数字化浪潮来临后,传统软件企业无疑要面对巨大的挑战。

对于东软而言,不断拆分并购业务并不能真正改变困境,还应该积极进行自身深层次改革,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继续在行业内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奥特斯营收与上一财年同期持平
« 上一篇 02-05
光线传媒涨停不一定延续,但哪吒给资本和电影市场都上了一课
下一篇 » 02-05

相关内容

光线传媒涨停不一定延续,但哪吒给资本和电影市场都上了一课
刘积仁并购再出手,东软陷入越“多元”越“亏损”
奥特斯营收与上一财年同期持平
晶泰科技(2228.HK)与韩国顶尖制药企业JW Pharmaceutical (001060.KS) 签署合作协议,以AI+机器人打造新一代药物合成实验室

热门文章

标签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