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子:业绩“高光”下的股价“坠落”之谜
科技股巨震下,消费电子也集体遭重挫。
截至3月26日的前6个交易日,港股出现持续大幅调整,恒生科技指从高位累计跌超7.8%。场内,比亚迪电子(00285.HK)、舜宇光学科技(02382.HK)、瑞声科技(02018.HK)更是纷纷从小高点累计跌超18%、15%和10%。
尽管三家公司在2024年的业绩均录得净利润增长,但业绩利好未能转化为股价支撑,反而凸显投资者对未来的隐忧。
此时恰逢库克开启今年份中国行,几大消费电子龙头齐齐向下异动,而A股市场中“果链三巨头”——蓝思科技、立讯精密、歌尔股份也表现相对低迷,甚至已有部分投资者开始担忧这背后是不是预示着消费电子再次从温和复苏进入下行周期了。
为此,我们透过企业的财报,消费电子波动的产业周期、科技股变动的风险偏好等维度,探究此次暴跌究竟是短期情绪扰动,还是产业链长期逻辑松动的信号?
市场回暖,三家巨头都是“增长之王”
截至目前比亚迪电子、舜宇光学科技、瑞声科技三家典型的消费电子细分供应龙头均已发布2024年度业绩。
结果来看,三家皆有好坏。
舜宇光学科技、瑞声科技两家都是典型的消费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前者主攻摄像及光学模组赛道、后者聚焦声学元器件。
因此,产业周期的变动与两家企业的业绩波动高度相关。
自2023年中国消费电子市场率先出现企稳迹象开始,全球消费电子行业逐渐呈温和复苏迹象。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中,2024年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8.7%、耳机耳麦市场全渠道销量同比增长7.6%、科技及耐用消费品市场预计营业额将达约22,406亿元,同比增长约5%,加速回升,其中以手机为主、穿戴为辅的个人消费电子场景产生的营业额增速达到10%。
大好的复苏形势,以及更好的需求结构支撑下,今年前2个月舜宇光学科技、瑞声科技股价先后走出近乎直线型的小高峰。
两家的业绩也纷纷在持续修复的基础上,创下历史新高;盈利也在2023年低基数的基础上大增。
年度财报显示,瑞声科技2024年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3.8%至273.3亿元;盈利能力更是大幅提升,全年净利润激增142.7%至18.0亿元,对应毛利率同比提升5.2个百分点至22.1%。增长的原因除去消费电子产业复苏外,其车载业务的整合成为新的主驱力。
图:截自同花顺APP,舜宇光学科技年度财报
自2023年底收购PSS后,瑞声科技通过整合扬声器、功放、算法等形成了垂直解决方案,并已向理想、小米、吉利、小鹏等热门车企供应。华泰证券预计,智驾下沉趋势下,瑞声科技车载业务收入今年增速仍将高达30%,并助力整体净利润增长30%。
同期,受益于所有细分业务强劲增长以及更好的产品结构带来毛利率改善,舜宇光学科技总收入达382.94亿,略高于2020年380.02亿的高点;报告期内其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1%、146%,与此前盈喜基本一致。
图:截自同花顺APP,瑞声科技年度财报
开源证券在业绩点评中指出,强劲的业绩表现印证了公司手机光学升级趋势重启以及海外大客户重要突破。中金公司则强调,高阶智驾、AI眼镜或助推公司第二成长曲线的出现。
相对这两家来说,作为高端制造的平台型企业,比亚迪电子的业务边界明显更宽,同时脚踩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机器人以及AI服务设备等众多精密制造领域。
当然,目前公司整体仍主要依靠消费电子+新能源业务,这两个轮子驱动。2024年全年收入同比大增了36.43%,创下历史最高收入规模记录,达1773.06亿元。
具体来看,其中,消费电子业务收入全年大增44.97%,仍旧贡献了近八成收入。而这主要是受益于海外大客户(如苹果)的订单扩张、自动化效率提升,以及23年底收购捷普成都无锡工厂的并表,期间其零部件收入增长161.49%至356.58亿元,支柱性收入板块组装业务也稳增了26.01%。
寄予厚望的成长板块——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增速同样高达45.53%,并且收入贡献比例提升至11.57%,业务收入为205.13亿元。
相较而言,长期有望成为公司新驱动的AI服务器、数据中心及机器人业务等新业务,才刚刚开始发力,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不可否认,在复苏周期中,港股消费电子三大龙均展现了极强的经营实力。
消费电子赛道的业绩、股价“错位”迷局
然而,强劲的业绩表现中,港股“业绩杀”再现了。
自3月20日起的六个交易日内,比亚迪电子、舜宇光学科技均累计跌超17%,瑞声科技跌幅较小,也接近10%,降幅高于恒生科技指的9%
短期下降的原因,一方面确实是在总体亮眼的业绩内里,三家都存在一些不及预期的点;另一方面,也是核心所在,近期全球智能手机需求疲软、行业竞争加剧的潜在威胁持续影响投资者情绪,叠加中概科技股短期估值修复已经达到了一个小高点,场内科技板块情绪开始回落。此时,有部分投资者选择借助短期业绩利好完成兑现。
譬如,比亚迪电子盈利的不及预期,其实同其收入高增一样也十分显眼。2024下半年比亚迪电子9%的净利润增速显著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9%-18%,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只增长了5.55%,达42.66亿元。
利润率同步明显承压。财报显示,全年其净利润率仅为2.4%,同比下滑0.8个百分点。对此机构普遍认为产品结构改善进展不及预期大概是其盈利不及预期的主因,并且这情况或将延续至今明两年。
美银证券预期,iPhone外壳的折旧成本将继续令集团毛利受压,直到自2026年起大致完成折旧后利润压力才放缓。该行虽然给予比亚迪电子“买入”评级,下调其2025至2027年的盈利预测至20%,以反映利润风险;里昂也同样下调比亚迪电子目标价。
当然,作为全球知名的平台型制造企业,又有比亚迪集团做托举,比亚迪电子相比大多数消费电子供应商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光未来产业中,比亚迪电子就已入局了三个方向——机器人、服务器、数据中心,且都是价值量极高且作用极大的核心环节。
日前,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在研报中声称,正在拓展机器人相关业务的比亚迪电子将从中期未来价值达近5000亿的中国具身机器人产业中获益。该行将比亚迪电子今明两年盈利预测分别上调1.6%及4.4%,预测2024至2026年盈利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0%;并声称憧憬其电子机器人业务发展,或成潜在股价催化剂。
而舜宇光学科技的问题在于其手机相关业务占营收比重长期超过70%,市场担忧其过度依赖消费电子周期的风险,并且叠加国产替代竞争加剧,可能进一步挤压市场份额。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舜宇光学科技手机摄像模组、手机镜头出货量分别同比下滑37%、2%。
此外,其新晋成长曲线车载镜头虽前景广阔,但需面对欧菲光、联创电子等同行的追赶。
相对来说,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的瑞声科技增长呼声以及股价表现都更为坚挺。瑞声科技CFO郭丹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集团收入依然会保持双位数以上的增长,且毛利率将在2024年22%的水平上,还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不过,短期市场需求疲软的预期也对其股价造成了一定干扰。据Canalys微信公众号3月11日消息,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将快速放缓至1.5%;且某些地区将达到增长拐点并开始下滑。
行业需求变动的干扰下,与港股市场形成镜像的是,A股消费电子龙头同样呈现出股价回调态势,只是节奏更缓和而已。其中,歌尔股份、立讯精密股价至今已回调至年初位置,仅蓝思科技回调后年内依旧涨超18%。但三家的业绩基本面其实也是呈明显的复苏态势。
图:截自歌尔股份财报
不是周期轮回,而是创新“进化史”
消费电子板块及相关企业股价的上下波动,本质上是业绩兑现与预期博弈之间的拉锯战,也是市场对相关企业三重矛盾的再定价:短期业绩兑现与长期成长性的错位、传统业务周期性与新兴业务爆发性的对冲、全球化分工体系与区域供应链自主的博弈。
事实上,不论接下来消费电子核心细分赛道——手机市场表现如何,在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新兴需求驱动下,都将有企业正通过多元化布局实现逆势突围。
站在投资者角度,此时需把握三大趋势,包括技术替代周期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场景迁移红利、供应链重构机遇。譬如精密制造向价值链上游迁移,AI眼镜爆发以及带来的零部件需求变化等。
在波动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投资逻辑总是更加偏爱"α能力制胜",而质疑"β周期驱动"。此时那些在细分领域建立技术壁垒(如蓝思科技的UTG玻璃)、实现跨周期布局(如立讯精密的汽车电子)、深度绑定新场景(如欧菲光的AI视觉)的企业,总能有更大可能跑赢周期,在产业变革中实现价值重估。
毕竟,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消费电子的本质从来不是周期轮回,而是技术创新永不停歇的进化史诗。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