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阿里千亿重金加码AI竞赛,如此疯魔,何以成佛?
3月,AI界的风儿甚是喧嚣。继腾讯财报里透露出“千亿重金”加码AI以来,市场就有预感,AI军备竞赛将再次升级。
腾讯首席战略官James Mitchell在电话会上称,“腾讯第四季度的资本支出是所有中国科技公司中最大的。”相隔仅一天,零一万物创始人兼CEO李开复就表示,中国市场最终可能站稳脚跟的大模型提供商只有三家:DeepSeek、阿里巴巴和字节跳动。
气氛都到这了,科技巨头们不官宣一下都对不起这热度。腾讯3月22日发布混元T1正式版;DeepSeek升级V3-0324版本;阿里与字节3月28日分别发布了视觉推理模型QVQ-Max和豆包新版“深度思考”功能测试。
此次密集更新的背后,不仅仅是全球AI竞赛热潮的延续,更揭开了科技巨头们AI商业化路径的分野。
资本狂飙下的“AI千亿级军备竞赛”
2025年的中国互联网战场,AI已成为一场没有退路的“生死局”。
腾讯、阿里、字节等科技巨头密集迭代大模型背后,Capex(Capital Expenditure),也就是资本开支,揭示了大厂对传统互联网业务(如电商、游戏、短视频)增速放缓的不安,也传递出AI被视为打破瓶颈关键的信号。
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云与AI基础设施。腾讯2024年四季度AI相关资本支出暴增至390亿元,并计划2025年继续以“收入低两位数百分比”的力度加码。
不仅中国科技企业在加速,海外巨头的力度也持续加大。微软、Meta、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等四家企业2025财年资本开支预计增长30%-35%,仅微软便计划斥资8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
千亿级投入不仅是一场技术军备竞赛,更是对AI产业未来主导权的争夺。
对于巨头们来说,如果靠“烧钱”就能赢得AI竞赛,那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但从基础设施投入,到AI技术突破,再到商业化之间的鸿沟,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一切的,可以看出腾讯、阿里们正在形成技术路径的分化与竞争焦点的差异化。
阿里巴巴走向“技术+基建”主导。阿里超过3800亿元的资本开支,主要用于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或将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该领域的最大投资纪录。高盛Ronald Keung分析师团队预计,阿里资本开支约80%将用于AI服务器,其余部分将用于通用服务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及其他业务板块。
腾讯是“以应用生态驱动技术落地”。其资本开支虽激进,但目标更聚焦于AI赋能现有业务,如广告、游戏、企业服务,通过AI提升广告业务效率、延长游戏生命周期,并借微信生态孵化“超级AI助手”。
字节跳动(抖音集团)则是通过AI增强内容生态与商业化效率。虽未公开财务数据,但根据浙商证券报告,字节2024年AI相关投入约800亿元,与腾讯接近。其布局包括豆包大模型生态、算力集群建设及人事架构调整(如大模型团队分拆为“基础模型”与“应用”两条线)。
这种分化背后,是电商/云、社交、短视频等赛道对AI需求的不同。这也说明科技巨头资本支出虽然巨大,但AI投资的战略意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从“前景”到“钱景”。
八仙过海背后,重演互联网造富神话?
千亿投入的背后,巨头们正面临一场“技术变现”的大考。毕竟,自OpenAI2022年点火以来,AI赛道的叙事主线逐渐从技术突破向商业落地倾斜,人工智能应用进展是机构定价的关键要素。
在此背景下,腾讯、阿里、字节们关于AI商业化路径的差异,本质上是互联网行业各个领域的全面重构。
阿里生态协同与基础设施主导“All in AI”的背后,藏着以“云+AI”撬动B端业务增长的野心。
阿里云“通义千问”开源模型的衍生模型数量已经超过9万个。高盛预计,阿里对于云和AI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加以及国内推理芯片供应的提升,足以支持其收入在2026财年和2027财年增长超过20%。
腾讯生态+场景融合的AI化打法,也向外界展示了AI嵌入社交、广告和游戏场景的商业化潜力。
广告业务方面,在最新财报电话会上,管理层透露,观察到一系列行业的广告收入录得同比增长。在没有特别的外部利好因素推动的背景下,腾讯将增长归因于在各行业部署的AI增强技术。游戏业务方面,刘炽平称“AI可以让常青游戏更加常青”。
此外,字节以流量与内容驱动AI应用,依托抖音、豆包的庞大用户基数,有望探索AI生成内容(AIGC)、虚拟主播等场景。
总之,巨头们的AI资本投入方向分化,基本反映了其资源禀赋差异。阿里以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争夺B端市场AI变革主导权;腾讯依赖社交生态驱动,在整个生态内“场景化”的优先级应是高于“技术领先”的;字节跳动则利用抖音等平台的内部流量优势,为AIGC产品(比如豆包智能助手)引流。
显然,在AI时代,腾讯、阿里、字节跳动正在凭借各领域顶级的产品化能力,重演互联网商业历史中超级应用与超级公司诞生的过程,为互联网行业注入久违的新增长动力。
当然,在科技变革的进程中,腾讯、阿里们的AI竞赛,不仅仅是新一轮“超级应用争夺战”,更是中国企业重塑科技话语权的蜕变之路。
中国科技加速价值重塑
在全球化视角下,中国企业在AI竞赛中展现出的后发先至态势,与上一轮互联网浪潮的被动追赶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源于三大关键变量的重构。
首先,上一轮互联网浪潮中,中国企业受制于底层技术的海外依赖,但在AI领域,中国企业正通过国产芯片替代与算法革新打破传统技术路径的桎梏。
AI大模型崛起后,“算力即国力”的论断正成为现实。为了支撑数据爆炸式增长,企业需要采购英伟达GPU。腾讯2024年就采购了23万张英伟达GPU,字节跳动则被曝今年将投入900亿元用于算力采购。
然而,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的持续加码,加速了技术迁徙进程。阿里等科技巨头加速国产化替代,据彭博社报道,蚂蚁集团使用了包括阿里巴巴和华为在内的中国科技厂商设计的国产AI芯片,采用混合专家模型(MoE,Mixture of experts)机器学习方法,训练结果可以与英伟达公司的 H800 芯片匹敌。
与此同时,科技巨头也在通过算法革新降低成本。DeepSeek(激活参数370亿)的出现打破了“大力出奇迹”的神话,近期阿里巴巴发布的“通义千问QwQ-32B”模型,用更低的参数规模(320亿),实现了相当的性能表现,进一步精简参数显著降低了部署成本。
中国科技企业资源优化的出色配置,让中国在AI领域看到了追赶的希望。
其次,从“通用对话”到“垂直赋能”,中国有望凭借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和应用生态,率先推动大模型跳出“对话框”,实现“以应用反哺技术”的独特路径。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指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中国网民规模已达近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8%。国内AI原生应用成长速度惊人,去年的豆包和今年的DeepSeek、腾讯元宝,都实现了DAU快速拉升。
放眼全球,中国AI应用也在加速突围,根据全球知名投资机构a16z发布的全球Top 100 AI消费级应用排行榜,深度求索的DeepSeek、美图秀秀的海外版Meitu,字节的 Cici、Hypic等强势入榜。
当从消费应用转到工业应用,国务院国资委近期重申深化“AI+”专项行动,明确支持AI技术在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场景化应用。政策引导下,AI技术加速渗透众多垂直领域,比如阿里通义AI大模型携手宝马开发AI引擎。
最后,在上一轮互联网浪潮中,中国企业主要依赖技术引进和模式复制,而AI时代则通过“开源生态+内需驱动”的双循环重构竞争力。
DeepSeek的出现刷新了国际上对于中国开源大模型技术的认知,腾讯迅速拥抱DeepSeek,推出混元T1和Turbo S模型,以及百度加速文心开源等事件,反映中国科技巨头们从“技术垄断”转向“生态共建”,展现出颠覆性的力量。
对此,国际评级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称,OpenAI和DeepSeek分别代表了AI领域的两极,DeepSeek的成功证明开源战略能够带来更快的创新速度和更广泛的应用。
基于AI技术的下一个杀手级应用,也许很快就会诞生在中文互联网。
结语
AI竞赛的本质,是一场关于“未来定义权”的战争。
与互联网时代相比,中国企业在AI竞赛中的跃升并非简单“弯道超车”,而是通过技术路径创新(算法密度替代算力堆砌)、场景深度绑定(垂直行业赋能替代通用消费应用)、生态双向循环(开源主导+内需驱动替代单极技术依赖)三大变量的系统性重构,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通过应用创新撬动全球产业链话语权,为未来全球AI格局的变革埋下伏笔。
这也为资本重估中国科技带来了积极预期。腾讯今年以近20%的涨幅重新站上4.5万亿市值。对此,桥水资本的达利欧表示:“腾讯的股价走势本质上是全球资本对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微观映射。投资者不仅仅是在见证中国版‘AI超级应用’的诞生,更是在把握全球资本重新定价中国创新的战略机遇。”
巨头们以千亿资本支出开道,以亿级场景应用为王,在技术狂飙中保持商业理性,正在抢占这场科技变革的全球性机遇,实现价值飞跃。
来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