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VS华为、小米,谁将主导AI眼镜的英伟达时刻?
2025年,AI智能眼镜将成为端侧AI的战略级交互入口?
纵观全球主流科技大厂,Meta最早将于今年年底推出首款带高清电子屏幕的AI智能眼镜“Hypernova”剑指苹果生态;谷歌正在收购加拿大眼球追踪技术公司AdHawk,重启十年前的智能眼镜探索;亚马逊承诺推出基于AI功能的智能眼镜;三星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推出AI智能眼镜。
目光回到国内,最新消息,此前传得沸沸扬扬的小米AI智能眼镜将会在4月发布,2025年将有小米、华为、百度、字节跳动等多家科技公司推出AI眼镜产品。
这场由端侧AI引发的交互革命,是否将迎来“英伟达时刻”?AI智能眼镜会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下一代计算平台吗?
中美巨头竞速:高端生态vs价格破冰
自从Meta AI智能眼镜Ray-Ban Meta销量突破200万副,整个产业都被引爆。忽如一夜春风来,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是智能眼镜元年。
不过,蓄势待发的中美科技巨头们,却走出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美国厂商正在依托成熟的云端AI基础设施和品牌溢价,以抢占高端市场,通过硬件创新与生态绑定建立壁垒。
继平价爆款Ray-Ban Meta之后,Meta正在加速开发智能眼镜的高端豪华版本。据了解,这款代号为“Hypernova”的智能眼镜设备定价预计超过1000美元,最高可能达到1300至1400美元。凭什么卖这么贵?从外媒披露的技术细节看,Meta新智能眼镜的“手势操控+单目屏幕”功能,明显是瞄准了苹果的智能生态。
无独有偶,亚马逊也宣布推出新款的基于AI功能的智能眼镜,直言“更好地与这家社交媒体巨头在智能眼镜领域进行竞争”。
这也意味着,Meta、亚马逊、苹果等厂商正在“默契”地瞄准对新科技更敏感的高端市场。
与国外大厂不同的是,中国厂商有望通过“本土化应用创新+价格下沉”,推动AI智能眼镜在国内消费电子市场普及。
随着中国企业的“跑步”入场,AI智能眼镜拉低售价成为市场预期。据悉,今年上半年有望发布的小米AI眼镜将全面对标Meta Ray-ban,与歌尔合作打造,并以小米自有品牌形式发布。据维深信息估算,小米AI眼镜的税后综合成本约1281元。
小米的“价格杀手”身份不必多说。凭借供应链整合能力与线上渠道穿透力,小米有望加速AI眼镜在中端市场的推广。
图源:小米
巧的是,作为华为在AI硬件领域重要的生态伙伴,闪极科技旗下闪极AI拍拍镜走的也是极致性价比路线。此前,创始人张波就表示“要走雷军的路”,最终将闪极A1定价为1499元,共创版售价999元。
依托国内成熟的消费电子产业链,中国科技厂商在成本方面较海外公司具有显著优势。
今年,百度、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都将发布自己的AI眼镜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预计将显著加速AI眼镜价格下沉。东北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全球已有超40家厂商推出50余款产品,供给激增推动终端均价从2023年的8000元下探至3000元区间,为消费级市场放量奠定基础。
总之,目前AI眼镜市场呈现“双轨竞争”格局,美国厂商主导高端市场,中国厂商加速向大众市场普及,AI眼镜的商业生态正在快速完善。
问题是,AI眼镜,会是万亿消费电子市场的下一个增长引擎吗?
从消费电子周期看“百镜大战”:重定生态位
近两年,消费电子行业一直在鼓吹智能穿戴设备的“iPhone时刻”“英伟达时刻”,这背后是智能手机已成为红海市场。尽管经历了2024年回暖,但智能手机增速放缓趋势未变,行业仍在等待一个“英雄登场”。
号称“解放双手”的AI眼镜会是答案吗?
目前来看,作为技术创新的焦点,AI眼镜仍然面临低渗透、场景碎片化等一系列难题。换句话说,AI眼镜尚未证明自己是一个应用潜力巨大的“独立入口”,而非手机附庸。
而要打破这一困局,需要厂商实现“技术-场景-生态”的多维突破。
首先是技术方面还存在不小突破空间,比如光学技术尚不成熟、端侧AI算力提升带来的功耗增加等。
光学是AI眼镜行业的关键竞争点,但近期歌尔光学消费者事业部副总经理赵鑫就指出了当前业界各种主流方案的一系列不足:“在光机侧,如何做到全彩的小型化光机是非常关键的;在波导侧,怎么把亮度和均匀性做好,并把彩虹纹、漏光等一系列副作用给消除掉;在模组侧,如何在像素级的情况下去校正显示上的一些不足,以及解决近视方案,并让眼镜变得更加美观。”
另一方面,AI无疑是智能眼镜的核心卖点,业内普遍希望眼镜成为AI和人交互的独立入口。比如,豆包大模型产品解决方案总监邢孝慈就提出,所有的智能硬件都可以用AI重塑一遍,眼镜在未来会是把所有类型的AI大模型最大化,让更多人去接受的一个入口。
然而现实是,搭载AI后,端侧算力导致的功耗问题十分严峻。Meta Hypernova虽采用端云协同架构缓解算力压力,但依赖手机连接削弱了独立性。
因此,技术上,厂商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节点。而国内聚集了歌尔光学、TCL电子等一众消费电子零部件顶级厂商,未来谁将率先拿出更好的解读方案,就有望成为新赛道的“果链三巨头”。
除了技术外,场景与生态也是关键问题。这个问题本质是,AI眼镜厂商有没有找到明确的生态位。
生态位直接影响消费者选择逻辑,不光是买谁家的AI眼镜产品,更是要不要买这类产品。就像新能源汽车品牌从传统自主品牌中突围一样,理想汽车通过“移动的家”概念抢占家庭用户市场,而小鹏以“全球领先的AI智驾”吸引科技爱好者,问界主打“华为inside”标签,明确的生态位推动了新势力的市场教育。
AI眼镜要从“功能机”向“智能终端”跃迁,成为继手机后的下一代交互入口,不能只靠一个“AI大模型”,更重要的是使用场景和价值明不明确。
目前AI眼镜理想中的高频使用场景包括商务办公(字幕投影)、跨境旅行(实时翻译)、健康监测(AI分析)等,厂商也主要针对这些场景做差异化开发。
比如,云计算领跑者亚马逊智能眼镜依托Alexa语音生态,开发更侧重家庭与办公场景的AI眼镜;从大模型入局的百度的小度AI眼镜搭载了中文大模型,将翻译等功能做得不错;市场也猜测,新款的小米AI眼镜预计在大模型的加持下,与全屋智能连接。
图源:百度
不难看出每一种路线,本质都是科技公司自身资源优势的放大和对细分需求的精准把握。关键是,AI眼镜厂商必须在窗口期内占据一个优势生态位,正如当年小米在手机市场“交个朋友”。
总之,从上游每个零部件的升级,到下游生态的全链条共振,多场景应用空间逐步打开,AI眼镜终会迎来真正的爆发奇点。
AI眼镜拉开端侧元年序幕,消费电子能否重回“黄金时代”?
在消费电子的下个十年,智能可穿戴设备无疑是最大看点。作为端侧AI载体的AI眼镜,则是智能可穿戴设备赛道的“排头兵”。
随着Meta、华为、小米、百度、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集体入局,AI眼镜赛道已经爆发在即。IDC预计,2030年全球AI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5340亿元。
透过AI眼镜看产业投资的未来机会,中美厂商“百镜大战”将加速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
智能穿戴设备要接力手机成为消费电子新增量,关键在于能否做到“Always-on”。除了技术上的门槛,这取决于两点:一是应用生态够不够丰富和易于使用,二是培养消费者“日常佩戴”的习惯。
前者意味着要提升AI眼镜的日常使用价值。AI眼镜既可以是运动相机、蓝牙耳机,也可以覆盖现有手机端APP,解放双手。
这就需要抖音、微信等内容平台去做适配AI眼镜功能的开发。而只有规模足够大、利益足够大,厂商才会愿意花费精力去做适配,就像当年安卓手机应用市场战胜诺基亚阵营一样。随着华为、小米、百度、字节跳动等厂商下场造眼镜,“众人拾柴火焰高”之下,这一进程有望加速。
后者则是一场行业与政策共振的商业化突围。
目前,行业已经找到一个比较明确的商业模式,即对传统眼镜市场的消费升级,因为这一消费群体本身拥有佩戴眼镜的习惯,更容易接受AI眼镜。
从市场空间来看,AI眼镜对眼镜市场的存量替换空间巨大。引用博士眼镜CEO范勤的观点:“全球眼镜行业的体量是1千多亿美金,一年售出大约15亿副眼镜,中国的眼镜行业体量是1000亿元人民币,销量约占全球的1/4。当智能眼镜到来时,需要整个眼镜行业和这个巨大的市场全面拥抱新产品。”
市场空间巨大,政策也在推动AI眼镜商业化进程。今年多地出台消费补贴政策,第一个落地的城市是上海,当地买Rokid AR Lite的眼镜补贴后价格立减500元。紧随其后,深圳喊出了到2026年,AI终端产业的规模要突破8000亿元的目标,点出AI眼镜是重点支持的品类。
在大厂加码应用生态,政策与市场共振之下,期待小米、百度、TCL电子(雷鸟创新)等港股AI眼镜赛道的玩家能够跑出加速度,实现对Meta弯道超车的同时,开启智能穿戴设备的“英伟达时刻”,吹响消费电子新周期的号角。
来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