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加税或加速美国惠而浦重组 现在是好时机吗?
美国加征关税,全球家电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局,所有家电企业都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性。
在美国本土,确定性的事情是,成立于1911年的美国家电巨头惠而浦因巨额亏损苦苦挣扎。
根据美国惠而浦财报显示, 2024 年净利润-3.23 亿美元,较2023年的 4.81 亿美元利润大幅下降。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家电巨头年销售额下降了 15%,从 2023 年的 194 亿美元降至 2024 年的 166 亿美元。税前利润也下降了 25% 以上,从上一年的 12 亿美元降至 8.87 亿美元。
最近几年,美国惠而浦一直在寻求股权转让试图扭转困局,然而效果并不理想。此番美国加税,政策利好有助于美国惠而浦改善经营环境或加速重组吗?
亏损成常态
从最近十几年的时间线上看,其经营并不理想,亏损已成常态。
从2008年以来,美国惠而浦不是亏损,就是在亏损的路上挣扎。
2025年初,美国惠而浦债务总额高达18.5亿美元,面临巨大偿债压力。为了“止血”,其不得不采取一系列资产剥离与裁员措施,包括裁员1000人、出售印度公司股份、剥离欧洲和非洲业务等。
为了止损或缓解困局,美国惠而浦始终在尝试各种努力。比如2023年~2025年间,惠而浦将其在印度的持股比例从51%降至20%,通过股权出售回收现金约11亿美元。这些动作表明,公司正在“清理战场”,聚焦核心市场,同时提升资产流动性。
一系列现象表明,美国惠而浦经营出现了系统性和结构性问题。
这些原因主要可以从需求萎缩、成本上升、结构调整和全球战略失误等方面来理解:
比如北美消费需求下降,高通胀与利率环境,消费者支出明显放缓,尤其是房地产和家装类消费受挫,直接影响到对大宗耐用品(如家电)的购买需求。
除此以外,2024年美国家电市场经历这波“补换周期”后,进入低迷调整期。再加上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为偿还债务美国惠而浦出售了印度子公司股份和欧洲业务部分资产,这些交易虽然回收了现金,但在会计处理上会造成账面亏损或资产减值。
对于百年惠而浦而言,最近十几年的表现差强人意,是内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消费疲软、成本高涨、战略重组、竞争失利下,这家百年老牌家电巨头无奈进入“深水区挣扎”。
没抓住反弹的机会
时至今日,美国惠而浦的经营困境绝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多年的沉疴。
对美国惠而浦来说,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内因比外因更重要。比如,在特朗普第一次上任时,通过调整政策给美国惠而浦带来了机会。
特朗普在2018年对进口洗衣机施加201条款(Safeguard Tariff),对进口洗衣机加征关税,初衷是保护美国本土制造业、特别是像惠而浦这样的本土家电企业。特朗普对进口洗衣机加征关税后,家用电器的平均价格上涨了 11% 以上,导致新洗衣机的成本增加了约 86 美元 。
虽然惠而浦洗衣机在美国保持一定的优势,但并未带动惠而浦其他品类快速收复失地。
美国惠而浦虽然在本土有生产能力,但其产品线在设计、智能化、性价比等方面,并没有形成压倒性优势。尤其是进入智能和AI时代,美国惠而浦似乎进入了一个“疲软”周期。
其实,不是惠而浦本身产品和质量问题,而是美国惠而浦对于市场的洞察、产品结构调整、用户分析似乎慢了半拍。简单地说,就是跟不上用户快速的需求变化。
优势有哪些?
美国惠而浦还是有底蕴和优势的。
从品牌方面看,作为一个百年品牌,美国惠而浦在全球的品牌认知度很高,尤其在北美、欧洲、印度等地有极高的消费者信任度。
从产品看,美国惠而浦旗下拥有多个品牌矩阵,包括:Whirlpool、Maytag、KitchenAid、Amana、Indesit、JennAir 等,覆盖高端到入门市场。
从渠道看,目前与沃尔玛、Home Depot、Best Buy等线下零售巨头深度绑定,渠道覆盖全国。包括线上商城、线下零售、专业建材超市、地产配套渠道等,都有惠而浦产品销售。
从市场看,除美国本土以外,在加拿大、印度、巴西以及拉美地区,都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同时在墨西哥设有工厂,美国惠而浦洗衣机、冰箱从墨西哥出口回美国。
有并购价值吗?
自2022年以来,美国不断以“安全”“就业”为由对多国制造商品加征关税。这种趋势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在2024年再次加强。对于依赖出口的全球制造企业来说,这是一场“持续而不确定的风暴”。
这是美国针对本土制造提供的政策红利。
尽管经营困难,但美国惠而浦在北美仍拥有完善的零售网络,且在印度、中东、拉美等市场仍有品牌影响力。其部分产品系列,如洗衣机和烘干机,在北美市场占有率仍居前列。
理论上,美国惠而浦恰好已在北美、拉美、印度等地建立了完整的供应链网络和制造基地,一旦股权转让成功,受让方将实现现成的全球产能布局,无需从零建设。
并购美国惠而浦这样的本土品牌企业,有利于以“本地制造+本地品牌”方式对冲关税和地缘政治风险——实现“用外壳打市场”的策略闭环,直接打入成熟消费渠道。
困难是什么
公允地看,美国惠而浦并非一无是处,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样也面临很多困难。
一是财务压力和盈利能力下滑。
连续亏损,导致美国惠而浦在全球多个市场利润持续下滑,部分地区甚至陷入亏损,尤其是在欧洲、中东和非洲业务。
与此同时,截至2025年初,惠而浦仍背负 18.5亿美元的债务,必须通过出售资产和缩减开支来改善现金流。尤其是出售中东与非洲业务,说明美国惠而浦主动退出部分边际市场。
二是市场份额减少。
在美国本土,惠而浦过去长期稳居北美家电第一梯队,但近年被LG、三星、GE(海尔收购)等挤压份额。特别是在高端智能家电市场落后韩系品牌,创新能力疲弱。
在印度、东南亚等增长型市场,由于本地品牌和中韩品牌的价格战与渠道覆盖更广泛,惠而浦市场份额逐年减少趋势明显。
三是美国加税是双刃剑,惠而浦有依赖症。
美国加税,意在促进制造业回流,但实际上,惠而浦零部件依赖全球供应链。加税是有连锁反应的,惠而浦定价也会水涨船高。
美国惠而浦并未“失去生机”,仍有庞大的渠道网络、技术遗产与品牌资源,但目前正在主动“瘦身重组”,寻求新的投资方,以避免长期亏损拖垮整个体系。
在美国加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谁能成为美国惠而浦新的股东,选择什么样时机进场,还有太多的未知数。
(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