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芯国际:重塑全球芯片产业链,中国芯片狂飙时刻已至

get?code=MDRmMmIwNTYxZDE1ODY3ODk0ZDkxZWY0ZmY3NWRkMTcsMTc0NDIwMjY2MDYxMw==

4月9日,市场发生了激动人心的一幕。

相比美股“自由落体”,港股强势拉红。南向资金持续加码托举大市,全日净买额超355亿港元,创历史最高单日净买入纪录。

恒生科技指数翻红,阿里、腾讯、小米、美团、中芯国际等中国科技股“七巨头”集体上涨。其中,中芯国际以超10%的涨幅领涨。

大摩刚刚上调中芯国际目标价至40港元,该股就直接超出了这个数字。大摩在研报中写下,受中国人工智能(AI)大模型DeepSeek驱动,预计AI芯片需求将随着AI推理需求的激增而增加。鉴于美国AI图形处理器供应有限,加上对中国芯片的需求激增,预期中芯国际将成为中国AI芯片设计板块的主要支持者。

换句话说,中芯国际的大涨,本质是“自主可控概念”崛起。作为中美科技博弈的战略性资产,芯片股龙头大概率在“国产替代”中实现飞跃。

一、国产替代的大蛋糕,中芯国际是主力

在中美关税博弈的关键阶段,双方决策层的核心焦点还是本土科技产业。而中国要赢下这场科技竞赛,半导体国产化替代是重要一环。

作为全球第二大晶圆厂,中芯国际自然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一方面,内循环刺激消费下,国内消费电子市场需求回暖,终端厂商要补货芯片,中芯国际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近30%,2025年一季度也淡季不淡,补单、急单较多,公司收入预期很给力。

另一方面,汽车芯片国产化加速、AI芯片需求爆发,让市场看好中芯国际能吃到更多发展红利。

随着美国滥施关税,中国做出反制,多家券商机构认为,将利好半导体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国产化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大摩提及,虽然中芯国际的产能可能亦受到设备瓶颈的限制,但估计公司每年可生产360万个AI图形处理器单元,能满足中国国内需求。作为中国AI核心资产,中芯国际长期有望高景气。

技术、政策、市场需求都在撑腰,尤其是AI和汽车电子这两大风口,未来增长空间大。随着美国对60+国家加征关税,中芯国际很可能从“国产备胎”变成“全球玩家”。

二、疾风知劲草:中芯国际这回很争气

中芯国际过去当了几十年“备胎”,现在要翻身了。

信达证券认为,近年来我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能力已逐步提升,对美国产品的依存度逐年下降。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我国从美国进口集成电路产品的比例为4.4%,2023年已下降至2.4%,但部分领域对美国依存度仍较高,此次关税政策或进一步推动半导体自主可控。

不光是国内市场爆发,从全球化角度看,技术创新足够给力的情况下,中芯国际也有望走上全球芯片市场的“大餐桌”分一杯羹。

据《纽约时报》独家爆料,中芯国际已经成功实现5nm国产芯片的生产。5nm芯片突破,可以说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台积电和三星等国际巨头在高端芯片方面的垄断。此外,中芯国际还在14nm、7nm方面持续投入,力求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在新一轮贸易战背景下,中芯国际正在打破国际芯片巨头封锁——谁不知道中国可以量产的东西,该是什么价格。依托国内产业链优势,已实现技术突破的细分领域加速实现份额提升或盈利改善是必然。

三、半导体龙头吹响加仓“中国科技”的集结号

中芯国际是我国半导体产业乃至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信号显示,美国那些过去“卡住我们脖子”的手段失效了。

当ASML首席执行官温宁克还在宣称中国不可能独立造出顶级光刻机时,中科院成功研发出了可生产3nm芯片的固态DUV光源技术,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出不依赖EUV光刻机的“无极”。阿斯麦的神话基本破灭,

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利好,引发了新一轮重估行情。

站在历史视角,眼下也许是中国半导体步入新周期的关键时刻。4月9日,港股半导体板块集体大涨,除了中芯国际,上海复旦涨10.67%;华虹半导体涨8.06%;宏光半导体涨7.95%。

而半导体的发展,对于中国科技产业来说意义重大,比如中美围绕AI角力下,算力是核心竞争力。从这一点上说,随着中芯国际有望满足中国AI产业在AI图形处理器单元上的需求,中芯国际的估值逻辑几乎可以对标此前美股英伟达。

现在,就是耐心逢低布局AI科技龙头股的时候了。对此,兴业证券指出,广义的AI科技领域包括互联网、机器人、芯片算力计算机等科技软硬件龙头。

DeepSeek“点火”,中芯国际“助燃”,中国科技迎来新纪元。

来源:港股研究社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百奥赛图“千鼠万抗”五周年:一个中国Biotech成为全球新药研发”造风车”
« 上一篇 04-18
A股折戟转战港股,代工业务“腰斩”,瀚天天成进入转型阵痛期?
下一篇 » 04-18

相关内容

溜溜果园冲刺港交所,品类霸主如何突围"内卷红海"?
顺友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再迎IPO,客户三年近翻倍,利润却坐过山车
当“世界工厂”的货架转向国内,谁能接住这波“反向海淘”?
从巴黎到紫禁城,一场全球奢侈品文化的权力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