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背后,一场“硅基生命”的叛逆宣言
最近,一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话题冲上热搜——不是因为科幻电影,而是因为真实世界里的钢铁侠们正用21公里的“翻车现场”刷新人类认知。
天工Ultra机器人冲线
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斩获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尽管,机器人们在中途多次摔跤,还需要更换电池,但成功跑完全程依然让网友们眼前一亮。
而这场被网友戏称为“硅基生命大型摔跤现场”的赛事,不仅揭开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遮羞布”,更是产业竞争的“风向标”。
21公里半马,一场技术极限的“压力测试”
21.0975公里的赛道上有坑洼裂缝,也有陡坡转弯,仅精密关节运动就要完成约25万次,要求机器人具备动态平衡、精准动力分配和长续航能力。
每一项技术都对应着未来生活中具体的应用场景,每一点突破和改善都凝结着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参赛即成功,完赛即英雄”。
只是,当前主流人形机器人续航仅2-4小时,需中途更换电池;电机高负载运行也较为容易导致过热,致使关节磨损风险加剧。
但相比其他国家的类似赛事或检测,要么在室内,要么只有几公里,这场完赛难度在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
足见这是针对具身智能技术的一场集中测试,也是具身智能产业迈向未来的一个新起点。
赛事当天,第一个冲线的天工Ultra机器人,身高1.8米,重量为52kg,全程更换三次电池,中途摔倒一次,“跑步”中的配速约为7至8公里/小时。
据悉,天工Ultra的研发企业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而创新中心由优必选、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亦庄机器人等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
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
再是第二个、第三个冲线完赛的两名选手,均为来自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不同于天工1.8米的身高,它只有1.2米高,体重约30公斤,凭借穿着运动跑鞋、高频变换的跑步姿态、独立奔跑等特征脱颖而出。
尽管,从关节精密运动到仿生步态迭代,从电池快速换装到抗摔倒算法升级,每一步都映射着技术攻坚的轨迹。而天工Ultra的夺冠与N2机器人的异军突起,也印证了国产企业在硬件设计与算法优化上的突破。
但赛事中暴露的产品短板亦为行业指明方向。比如,续航焦虑、热管理短板,以及硬件与算法耦合度不足易导致失衡等,这都意味着这份“硅基生命”仍需进一步优化。
技术突破与短板并存的当下,反映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深层博弈。同时,这场“压力测试”通过极限场景倒逼技术迭代,为行业提供真实数据与改进方向,更决定着这场千亿竞速的终局将走向何方?
千亿赛道竞逐,产业链谁主沉浮?
当赛道上的机器人仍在与地心引力“搏斗”时,产业链的竞逐已悄然延伸至更广阔的战场。
从特斯拉Optimus的全球量产计划,到优必选与北汽新能源共建示范产线;再到绿的谐波、柯力传感在核心零部件的突围,还有小鹏、广汽等车企纷纷跨界入局。一场围绕技术标准、场景定义、国产化博弈与生态话语权的争夺战已然打响。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分为上游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与下游应用三大环节。其中,上游端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超70%。
从成本情况来看,核心零部件供给是未来机器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形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成本合计占比超70%。高昂成本仍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核心零部件中,减速器作为连接动力源和执行机构的中间桥梁,具有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伺服系统又称随动系统,是用来精确地跟随或复现某个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
随着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在精密减速器、齿轮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关节扭矩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上市企业如中大力德、绿的谐波、双环传动、汇川技术等,凭借资本市场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产能和技术优势。
中游端的本体制造,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机器人产业的稿速发展,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约为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7.41%。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达到53亿美元,2028年达到206亿美元。
具体来看,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Walker S已领跑量产。特斯拉方面表示,2026年预计生产5-10万台人形机器人,2027年向公众开放,逐步渗透至更多行业。再是车企的跨界布局。小鹏、广汽、小米等依托汽车制造场景加速技术迁移。
整体来看,上游70%的国产化率背后,绿的谐波、汇川技术等企业正改写全球精密零部件供应格局;中游特斯拉、优必选的量产计划与小鹏、广汽、小米的跨界入局,推动成本曲线持续下探;而下游工业与医疗等场景的爆发潜力,则为商业化落地撕开突破口。
从减速器的国产化突围到本体制造的规模化竞跑,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齿轮已加速咬合。
从“摔跤美学”到“新质生产力”,人形机器人未来已来
如果将马拉松赛道的“摔跤美学”视为技术进化的注脚,那么从实验室到工厂、从赛场到家庭的跨越,则是人形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终极命题。
它不仅要学会在21公里赛道上对抗重力,更需在工业流水线、养老病房、家庭客厅中证明自己的经济性与不可替代性。
当政策红利、资本热浪与场景刚需三重叠加,这场“钢铁觉醒”的革命,正从产业链的轰鸣声中呼啸而来。
尽管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成熟,但鉴于成本高企、场景适配度不足、标准化缺失三大挑战,行业或需遵循“B端工业→B端商业→C端家用”的渐进路径。
图源来自特斯拉官方
B端工业场景,预计人形机器人将优先落地于新能源汽车制造中,并承担搬运、质检等半柔性任务。现阶段,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已经进入其工厂进行试运行;优必选人形机器人也已进入比亚迪、吉利汽车生产线。
与此同时,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全社会的养老需求更加多元化、高品质化,不少“陪伴型机器人”已经落地养老院进行试水。
此外,B端商业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在智能电网全场景运维、清洁能源核电站运维、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智能养老护理等场景中也有突破性进展。
这也验证了其在灾害救援、巡检、陪护等实际场景中的可行性,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实用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是C端家用场景,日渐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催生了更多的家庭护理需求,目前日本、欧洲都已试点服务机器人。以日本最大的餐桌服务连锁餐厅 Skylark为例,该餐厅使用了约3000 个长着猫耳的机器人来为顾客送餐。
还有,小米的CyberOne、乐聚的“夸父”等产品也都在积极探索教育、娱乐功能。
回顾来看,这场“硅基生命”的摔跤美学,原本是一场技术进化的压力测试,但在天工Ultra的夺冠与松延动力N2的逆袭中,展现出国产技术从关节运动到算法优化的突破,也揭开了不容忽视的“技术伤疤”。
而产业链的竞逐更是超越赛场。上游绿的谐波、汇川技术改写精密零部件格局,中游特斯拉、优必选加速量产,下游工业巡检、养老陪护场景撕开商业化突破口,一切都在有序推进。
当人形机器人学会在流水线上拧螺丝、在养老院递药盒、在客厅里教孩子背诗,这场始于马拉松的科技长征,终将抵达智能文明的下一站。
作者:江河有堤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