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当“短剧内卷”撞上“全球饥渴”,“中国式爽感”找到新的归途

“短平快”的短剧在国内井喷过后,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已经逐渐浇灭这股曾经燎原的烈火。但此一时彼一时的是,北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正对中国短剧形成“报复性需求”。

老外们一边通过字幕翻译“追更”国产短剧,一边深陷英文翻拍版无法自拔。其中方言剧《家里家外》仅凭英文字幕便斩获百万播放量,英文版《闪婚老伴是豪门》在新加坡更是狂揽1563万元收入。

这背后,是短剧出海从“流量溢出”向“价值输出”跃迁的战略机遇。而上海嘉定斥资打造的欧美片场,正以“中西合璧”的工业化模式重构产业规则。

当技术赋能突破语言壁垒,当文化适配化解审美鸿沟,中国短剧正从“廉价快消品”向“文化符号”升级。这场由AI与本土化共振的出海革命,不仅关乎商业增量,更是一场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战。

从“机器味”到“真人味”,AI译制破解出海死结

2024年,随着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对国内短剧市场竞争格局的重塑,越来越多中国短剧内容创作者将业务重心转向海外市场,试图在全球化浪潮中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数据显示,2024年海外短剧APP的充值与广告收入总和预计突破12亿美元,甚至有望接近或达到15亿美元规模。行业预测,到2025年该市场收入将实现翻倍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与资本投入的持续加码密切相关。2024年下半年起,麦芽传媒旗下NetShort、掌玩科技的FlickReels,以及前柠萌影视联合创始人周元主理的StoReel等新兴平台,纷纷加入短剧出海赛道,形成规模化竞争态势。

其中,字节跳动的全球化布局尤为引人关注——2024年11月,其针对东南亚市场推出免费模式短剧平台Melolo;2025年初,又上线聚焦日本市场的付费短剧应用PikoShow,展现出差异化市场策略。

c006946110774c7fa73e210820597134~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50425203258279C5596828D37D296A8&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VLVV3Eg%2BeDse3QmVO5m0OeS%2Fn1s%3D

图源来自第一财经

从DataEye-ADX海外短剧版数据来看,自2024年9月起,海外市场投放的短剧APP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2月,投放总量已达231款,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00%。

这一变化背后,AI或许是最大的功臣。过去,短剧出海长期受困于内容转化效率与成本瓶颈。例如一部100集、单集2分钟的短剧,传统人工译制需7-15天完成,成本区间在1.3万至7.3万元人民币,若涉及多语种适配,费用更呈指数级增长。

这与短剧行业“快速迭代、抢占市场”的特性严重相悖。

然而,AI译制技术的成熟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系统可快速解析剧本语义并实现精准跨语言转换,大幅降低人工介入需求。

相较于早期机械生硬、文化适配性不足的机器翻译,当前AI译制在语调把控、情感传递和文化语境转换上已接近人工水平,显著提升了内容的本地化接受度。

具体数据显示,AI译制效率可达“12小时完成1000分钟剧集翻译”,较人工效率提升10倍;单剧译制成本从5万元降至3000元,降幅超94%。

这意味着,AI技术的突破不仅实现了 “语言翻译” 的工具价值,更通过 “文化转译” 赋予内容灵魂,成为短剧出海规模化扩张的核心引擎。

如今,AI技术的突破彻底打通了短剧出海的“效率—成本”死结,使内容本地化从“奢侈品”变为“日用品”。

AI不仅解决了“译得慢、译不起”的痛点,更以“文化转译”能力弥合了东西方叙事鸿沟,让中国短剧的“爽感内核”得以跨越语言障碍,快速触达全球用户。在AI的助推下,短剧出海突破昔日瓶颈已然进入2.0时代。

上海片场:老外扎堆拍短剧,低成本撬动全球文化共鸣

当AI扫清效率障碍后,如何让海外观众真正沉浸于中国故事?

从纽约拍摄的《The Divorced Billionaire Heiress》到首尔制作的《Billionaire's Blind Mix-Up》,它们的爆火是源于中国网文爽感节奏作为内核,加上欧美观众熟悉的演员和场景作为外壳。可见,语言的“可译性”只是短剧出海的起点,内容的“可共鸣性”才是制胜关键。

而上海嘉定南翔欧美片场以“中西合璧”的创新模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通过本土化演员、全球化题材与低成本工业化生产的结合,将单部短剧制作成本进一步压缩,并实现了文化元素的“丝滑植入”。

ea6dc8cc901141c4a1515702519723dd~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50425203258279C5596828D37D296A8&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OOqxjupTEwK9%2FRQemJF%2B69SlFMo%3D

图源来自南翔生活网

在欧美片场拍摄过网络短剧的摄制人员表示,片场内的场景多而全,还有市场上稀缺的工业风、教堂、医院等场景,能满足拍摄的多样需求,省去了换场景所带来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而且,片场还配套了全套摄影灯光器材以及摄制人员、布景人员,即使只有主创团队和演员到场,也能完成全部拍摄。

由于场景的可复用性,以及低成本的特效,拍摄团队往往可以通过静态LED阵列与虚拟拍摄技术,快速切换都市、古风、科幻场景,降低置景成本。

而外籍演员+中国编剧的搭配,不仅融入了“霸道总裁”“重生逆袭”等中式网文元素,更营造出了文化混搭的“新爽感”。

该模式不仅降低了出海门槛,更探索出文化输出的新路径。例如,短剧《Silver Vows》改编自国内爆款《闪婚老伴是豪门》,通过本土化改编与外国演员参演,在新加坡市场单月内购流水达1563万美元。

可见,上海嘉定南翔的欧美片场正成为连接中国创意与全球审美的“文化中转站”,推动短剧出海从“翻译搬运”迈向“原生共创”的新阶段。

欧美片场通过场景复用、技术降本,以及“外籍演员+中式爽剧内核”混搭配方的探索,验证了短剧出海“低成本工业化+精准文化适配”的可能性。

更证明了“中国故事框架+本土化外壳”的跨文化穿透力——用欧美演员演绎“重生逆袭”,以纽约街景承载“豪门恩怨”,最终在海外观众中催生出既熟悉又新鲜的“混合爽感”。

从“抢时间”到“抢文化”,短剧出海的终极战场

只是,当AI扫清语言障碍、上海片场验证制作范式后,短剧出海的终极挑战已然浮出水面:如何从“物理层面的可看性”升级为“精神层面的共鸣感”?

这要求行业不再止步于技术赋能的“快”与“省”,而是深入文化基因的“准”与“深”。

bac0ac641f7f44829aaad31008743f4a~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50425203258279C5596828D37D296A8&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oD2O2HujmN6kjbDaCxMdxxk3KrY%3D

图源来自腾讯官方

正如《三体》英译版通过重构“黑暗森林法则”打动西方读者,短剧若想真正突破天花板,必须完成从“抢时间铺量”到“抢文化认知”的战略跃迁,让“霸道总裁”的人设逻辑适配北美价值观,使“重生逆袭”的叙事节奏契合东南亚审美惯性。

对比来看,文化维度上仍有不小的鸿沟。北美偏好慢节奏叙事,东南亚热衷家庭伦理剧,直译中式“强冲突”剧情易引发水土不服。例如,“臣妾”等词汇的翻译需结合语境重构,而非字面直译。

而AI的文字理解能力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当前技术仍难替代人类在跨文化再创作中的角色。如《三体》的成功依赖译者刘宇昆的文化转译,短剧亦需AI在语义理解、情感传递上实现进一步突破。

内容升级方面,头部平台如腾讯视频、优酷都在加速布局“精品微短剧”,但同时也需要加强IP系列化大打造(如爱奇艺“百部港片微剧计划”),以提升内容厚度,避免陷入低质内卷。

技术维度,各大巨头也在发力抢占高地。此前,阿里云推出了“面容级翻译”,确保翻译后的内容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一致性与自然性。同时,它能够跨越语言障碍,促进跨文化交流。而昆仑万维推出的开源模型SkyReels-V1则有效降低了创作门槛,推动UGC内容持续爆发。

当AI译制将短剧生产周期压缩至“72小时全球上线”,当上海片场用工业化流程复制“中国故事”,这场短剧出海革命早已超越商业范畴。

而在短剧出海的2.0时代里,中国短剧最终会被视作“流量快消品”,还是升维成“全球文化符号”,其核心命题在于,如何用技术赋能文化表达,让“中国爽感”成为全球共鸣。

作者:琴声奏响时

来源:港股研究社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关税战后,国内的直播间更热闹了
« 上一篇 04-26
一季度营收增48%,用AI重构社交逻辑,赤子城科技开启进阶之路
下一篇 » 04-26

相关内容

六年首个年度盈利!好未来却暴跌18%,揭开了一些行业隐痛?
长春高新已经赚不到家长身高焦虑的钱了
一季度营收增48%,用AI重构社交逻辑,赤子城科技开启进阶之路
当“短剧内卷”撞上“全球饥渴”,“中国式爽感”找到新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