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长春高新已经赚不到家长身高焦虑的钱了

没有永远的牛市,只有轮动的风口。这句话放在长春高新身上再合适不过。

中国家长对身高的追求是一大风潮,以往孩子发育期身高涨不动只能听之任之,而现在有了科技手段,没有人愿意子孙后代再矮人一头,因此产生了非常多的打生长激素的需求。在其他方面听到“激素”二字很容易让人应激,但对“恐矮”的家长来说,这是救命稻草。

get?code=NmJmZTExMTM5NDEzMzUwYjBjZmQ2NDk1MGUwMWI1YWMsMTc0NTU4NzUwOTcyMA==

网上流传一组数据:过去35年,中国19岁青少年平均身高增幅全球领先,男孩平均长高8.1厘米,达到175.7厘米;女孩平均长高6.1厘米,达到163.5厘米。那些身高表现不佳的孩子的父母,因而会更加焦虑。而作为生长激素背后的重要供应者,十一年前发明“金赛增”的长春高新,自然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之一,外界也喜欢称之为“长高”,寓意积极。

直到近期,再好的寓意也无法阻挡趋势的降临。一季度近45%的净利润跌幅,年报超43%的业绩下滑,昔日A股医药白马股、“东北药茅”开始经历近二十年来的至暗时刻。

长春高新最出圈的一次是个暴富故事:曾经有个大妈在2008年买了5万块的长春高新,后来出国忘记了密码,直到2021年去销户时,猛然发现已经涨到了500万。而如今业绩发布之后,这家曾凭借生长激素单品跻身千亿市值俱乐部的医药巨头,股价迎来5%以上的跌幅,市值缩水至355亿元,不足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当依赖多年的现金奶牛金赛药业业绩失速,当生长激素神话在集采大潮中褪色,长春高新还能否突破困局,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业绩断崖:一场预料之中的危机

市场对长春高新一季度的糟糕表现并不意外,但数据依然让人感慨。

2025年一季度,长春高新营收29.97亿元,同比下降5.66%;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至4.73亿元,同比腰斩44.95%。而在2024年全年,公司营收134.66亿元,同比下降7.55%;净利润25.83亿元,同比下降43.01%。

这是长春高新近二十年来首次交出营收、净利双降的年报。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长春高新的增长引擎就已经开始降速,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首次转负,这次的年报和一季报只是暴露了积累已久的问题。

市场早有警觉。从2021年高点1500多元的股价,到如今跌至87元,长春高新的市值缩水超过1000亿元。本轮业绩下滑后,股价再创新低,21日收盘报87.10元,跌幅5.27%。

要找到业绩断崖的原因,必须聚焦长春高新的现金奶牛——金赛药业。这家主营生长激素的子公司,常年为长春高新贡献八成左右营收,但近年来业绩持续下滑。2024年,金赛药业收入106.71亿元,同比降低3.73%;净利润26.78亿元,同比骤降40.67%。

成本不是主因。长春高新吞下这颗苦果,更多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宿命。当初依赖单一赛道成就了辉煌,如今单一赛道受挫,企业自然难以独善其身。

财报数据显示,近一年来,长春高新费用大幅增加:销售费用增长30.60%至12.12亿元,管理费用增长40.68%至3.32亿元,研发费用增长21.80%至5.14亿元。金赛药业的销售人员更是从3155人急剧增加到4995人,却未能阻止业绩下滑的趋势。

投入产出比的降低,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也表明企业对未来的焦虑——必须加大投入才能保住市场,这是典型的红海特征。

集采风暴:生长激素神话的终结者

长春高新遭遇的滑铁卢,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集采政策的扩围。

回顾过去,生长激素曾是长春高新的摇钱树。金赛药业1998年获批首个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产品,2014年又拿下全球首个长效生长激素产品的批文,在国内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然而,这一局面从2022年开始出现转折。那一年1月,广东省牵头的11省联盟将重组生长激素纳入集采,长春高新的粉针产品降价进入集采。公司曾认为,短效的粉针剂和水针剂纳入集采后,仍可以依靠推广长效水针来弥补市场缺口。

然而真正的打击来自2023年7月,浙江省宣布开始带量集采,并将水针也纳入范围。赛增水针剂从每支1000元骤降至300元,剥夺了约70%的利润空间。这是重伤金赛药业的致命一击。

这个故事还没有完结,今年可能还会有广东16省联盟集采将水针剂纳入,国家也明确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该品种的集采。这几乎锁定了生长激素价格持续下降的趋势。

与此同时,行业竞争也在加剧。维昇药业的长效隆培促生长素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获批上市,科兴、天境生物等企业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仅仅依靠高价长效水针金赛增已经无法支撑长春高新的业绩增长。从财报数据来看,长效水针并未实现预期的替代效应,甚至在年报中公司避而不谈其销售占比。

此外,长春高新终止了长效生长激素在美国的申报项目,这意味着1.33亿元的投入付诸东流。公司在互动平台上坦言目前暂无对美国出口产品相关业务,海外战略受挫明显。

破局之道:多元化转型还是深耕细分?

面对业绩断崖,长春高新正在谋求自救。

首先是拓展生长激素的适应症范围。去年,金赛增新获批用于性腺发育不全所致女孩的生长障碍、特发性身材矮小两项适应症。同时,小于胎龄儿、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等适应症也在临床试验中。金赛药业甚至在尝试与司美格鲁肽联用于增肌减脂的相关研究。

然而,这些努力能否抵消集采的负面影响,仍是未知数。一个大趋势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也给生长激素市场带来挑战。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到2019年降为1465万人,适龄使用生长激素的儿童数量在逐年减少。叠加这种支出的不可控因素,部分家庭可能会减少或暂停非刚需的身高管理支出。

其次是加速多元化转型。金赛药业已将业务布局调整为儿科综合、女性健康、成人内分泌、皮科医美、肿瘤5大业务单元,并在上海张江建设科创总部及研发中心,预计可容纳2000名研发人员。公司还在加快研发创新药,如针对关节炎的IL-1β药物金纳单抗,预计今年有望获批。

然而,多元化是否成功,往往不在于一时的布局。令人担忧的是,长春高新的另一增长点百克生物也遭遇瓶颈。虽然2023年百克的带状疱疹疫苗上市带来业绩大增,但2024年业绩迅速回落,2025年一季度更是断崖式下滑,净利润同比减少98.24%。这表明依靠向疾控渠道压货的模式已不再奏效,与GSK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长春高新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医药产业面临的普遍挑战:向创新驱动转型需要很长的投入周期,以及合适的机会窗口。同时,如何应对医保控费、集采常态化的政策环境,如何在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找到新的增长点,选错一步都会引发连锁效应。

对投资者而言,曾经神话般的高增长已成过去,未来或将迎来医药企业的理性回归——只有真正解决临床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长春高新当下在内部扩大投资,正是在拼一个未来。只是内部一边拼,外部的对手也在壮大,意味着压力会集中释放。

长春高新亟需找到替代生长激素的下一个爆品,摆脱单品依赖症,才能重塑增长曲线。怎么处理这个过程中投入和收益的平衡,将是它最需要重视的课题之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陪伴一家公司的转型,而且是向创新药这个“九死一生”的模式转。

来源:松果财经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一季度营收增48%,用AI重构社交逻辑,赤子城科技开启进阶之路
« 上一篇 04-26
六年首个年度盈利!好未来却暴跌18%,揭开了一些行业隐痛?
下一篇 » 04-26

相关内容

六年首个年度盈利!好未来却暴跌18%,揭开了一些行业隐痛?
长春高新已经赚不到家长身高焦虑的钱了
一季度营收增48%,用AI重构社交逻辑,赤子城科技开启进阶之路
当“短剧内卷”撞上“全球饥渴”,“中国式爽感”找到新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