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万维亏损16亿,周亚辉扛得住吗?
作者丨江思妍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如果说2023年是美国AI公司大规模引领全球的时代,那么2024年至今以及将来则是中国AI企业大规模出海的时代。
2024年,10余款中国AI产品进入全球流量榜,Deepseek横空出世后,海外更是掀起了一波中国AI产品浪潮。
而如果问国产AI公司出海最成功的是哪家企业?答案一定超出很多人的意料,那就是昆仑万维。
4月25日,昆仑万维公布2024年业绩成绩单,营收56.6亿元,同比增长15.2%,这其中海外占比高达91.0%!凭借出海的强劲势头,昆仑万维整体毛利率高达73.6%,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昆仑万维净利润亏损15.95亿元,同比下跌226.8%。这也是上市十年,昆仑万维首度亏损的一年。瑕不掩瑜,这在掌舵人周亚辉的意料之中。
2025年一季度更是实现营收17.64亿元,同比大增46.07%,营收增长速度极快。
具体来看,海外信息分发与元宇宙平台Opera表现突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8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全球月活跃用户近3亿,继续巩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
海外社交网络和短剧平台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短剧平台DramaWave成为新亮点,截至2025年3月底,其年化流水收入ARR达到约1.2亿美元,月流水收入约1000万美元,跻身海外一线平台。
AI业务年化收入1.4亿美元,其中,AI社交报告期内单月最高收入突破100万美元,AI音乐截至2025年3月底年化流水收入ARR达到约1200万美元。
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海外市场,昆仑万维有哪些诀窍呢?
猛搞研发,技术落地为王
在人工智能这场全球竞赛中,昆仑万维之所以取得巨大的营收突破,关键在于技术的支撑。
为了获得技术优势,2024年昆仑万维研发投入创历史新高,研发费用达15.4亿元,同比增长59.5%,占营收比重达27%。
这一投入规模在国内AI企业中处于前列,主要用于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训练优化、多模态技术研发等方向。
昆仑万维更是明确“AllinAGI与AIGC”战略,将技术突破视为核心驱动力。
巨大的科研投入,让昆仑万维的大模型能力得到巨大跃升,尤其是天工大模型系列迭代,“天工”系列研发,构建了从底层算法到多模态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整体技术实力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2024年,公司推出的“天工4.0”版本采用MoE(MixtureofExperts)架构,显著提升了复杂任务处理与多模态交互能力,在多个领域实现性能突破,堪称“既能写论文,又能拍短剧”的全能选手。
在多模态推理方向,公司开源的SkyworkR1V模型,通过引入视觉投影器和混合训练策略,实现了文本推理能力向视觉领域的高效迁移。
在MMMU和MathVista等权威基准测试中,SkyworkR1V取得了69.0和67.5的优异成绩,成为开源界的新晋顶流。
后续发布的SkyworkR1V2版本,进一步引入混合强化学习与选择性样本缓冲机制,性能再上台阶,缩小了开源与闭源的性能差距。
这些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昆仑万维在AI垂直领域的技术落地。
在AI音乐领域,Mureka大模型是国内首款且唯一公开可用的AI音乐生成大模型,最初版本通过采用类Sora架构和Large-scaleTransformer技术,实现一体化端到端音乐生成,在音质和人声合成方面取得显著突破。
2025年3月推出的MurekaO1模型是全球首个音乐推理大模型,性能全面超越Suno,登顶SOTA,年化流水达1200万美元,覆盖100+国家用户。
AI短剧领域:SkyReels短剧创作平台集成多个自研大模型技术,集成视频与3D大模型,创作成本降低80%,降低专业级短剧创作门槛。
2025年初开源中国首个面向AI短剧创作的视频生成模型SkyReels-V1,支持文生视频(T2V)、图生视频(I2V),是开源视频生成模型中参数最大的支持图生视频的模型,在同等分辨率下各项指标实现开源SOTA。
2025年4月21日,发布并开源全球首个使用扩散强迫框架的无限时长电影生成模型——SkyReels-V2,推动视频生成迈入“无限时长、影视级质量、精准控制”的新阶段。
此外还有AI社交领域:Linky基于自研大语言模型,通过虚拟角色互动与用户生成内容(UGC)生态的深度融合,构建独特社交体验,Linky应用通过情感交互算法实现单日对话频次行业3倍,月活用户突破300万。
2024年以来,凭借在视觉、推理以及视频生成等领域开源了多款模型,例如SkyReels、Skywork系列模型,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建技术生态。SkyReels-V2在HuggingFace连续多日排名前十。
都说2025年是AI大模型落地的关键一年,当很多公司还在苦苦寻找大模型落地场景时,昆仑万维已经走在了前面。
从流量入口到内容生态
技术的突破,只是提供了最基础的工具,而技术的落地,关键在于海外市场商业化过程中的能否融进当地文化。
昆仑万维旗下的Opera浏览器,当前已经构建覆盖全球近3亿月活用户的流量入口,并围绕其打造“Opera+”生态,包括OperaNews资讯平台、OperaGX游戏浏览器等产品,形成“工具+内容”的流量网络。
在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OperaNews通过精准推荐本地化内容实现日均用户停留时长增长32%。
社交娱乐应用StarMaker通过“家族制”社群管理模式,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实现付费转化率超行业均值15%。其针对低端机型的音效适配技术覆盖上万款机型,在印尼、菲律宾等市场下载量长期稳居榜首。
能实现这个效果,关键在于本土化改造。
昆仑万维十分注重文化元素智能适配,AI系统自动调整内容细节。中东版本去除亲密镜头,东南亚版本强化家庭伦理剧情。
短剧《订婚风暴》结合韩国婚恋文化痛点设计剧情冲突点,实现用户情感共鸣。在音乐领域,Mureka平台支持100+语种音色克隆,帮助印尼用户用方言翻唱本地民谣。
内容的优秀和尊重当地文化的背景下,最终带来巨大的商业效果,Opera浏览器为DramaWave短剧平台导流,获客成本低于行业均值50%;StarMaker社交平台与Mureka音乐工具联动,用户原创歌曲播放量提升70%。
还建立“订阅+广告+IP衍生”矩阵,欧美市场订阅收入占比45%,拉美市场通过广告变现效率提升30%;爆款短剧《订婚风暴》开发互动游戏后,用户付费率提升3倍。
面对未来的市场增量,昆仑万维重点部分东南亚、拉美、非洲新兴市场,在印尼与AnugrahMedia等本地MCN合作,解决支付、税务等合规问题,通过非洲数字素养培训与当地社区建立信任,在尼日利亚、埃及等国的政府关系评分提升至8.2/10分,为文化传播扫清政策障碍。
工具出海到标准输出
三流的公司输出产品,二流的公司输出品牌,而最一流的公司输出的是标准,而当前,昆仑万维从传统的工具出海向标准出海进行转变。
昆仑万维当前正推动视频生成协议SkyReels成为IEEE国际标准提案,同时还在"一带一路"国家部署算力节点,争取将AI服务延迟压缩至50ms以内。并通过开源模型定义工业级多模态推理的技术框架,形成事实化的技术标准。
然后结合在AI工具设计中"文化平权"理念,降低创作门槛,让发展中国家用户跳过传统工业阶段直接参与全球文化生产。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看,B端和C端实现了联动效应,C端应用Linky通过用户行为数据优化模型,B端向中小平台提供SkyReels生成工具并按调用量收费,形成技术反哺闭环。
而这种标准输出,是不同于传统的中心化思路,更有一种去中心化的趋势。
昆仑万维在二十多个国家设立本地化办公室,外籍员工参与产品策划与合规审核,通过API接口允许开发者进行"文化微调",构建去中心化生态。
例如印尼市场与AnugrahMedia合作解决支付问题,就实现"工具-渠道-规则"三位一体输出。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昆仑万维当前已经在AI技术落地中稳稳走在前列,用流量入口为工具、利用天工大模型的技术规则能力、以及内容平台的文化层和标准层,形成相互赋能的生态体系。
当昆仑万维将中国互联网成熟打法与AI技术结合,形成可复制的"轻型工业化"出海范式后,也预示着属于中国的全球化AI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