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错过黄金期的奇瑞,能否靠IPO重回巅峰?

49fc2a9ea32f414080cf15ffbad3a64b~tplv-tt-shrink:640:0.image?lk3s=06827d14&traceid=20250104212434011E7AF62E015F859FDD&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OMfNH0YF1OPNPRcw6IqB01rMcuw%3D

近日,关于奇瑞汽车计划赴港上市的消息不胫而走,目标融资10亿美元,估值剑指1000亿元。根据最新股权变动信息,奇瑞集团的主要出资方之一青岛鑫诚顺,减持了其8.77%的股份,持股比例从12.11%骤降至3.34%。与此同时,芜湖金斯曼、青岛城投国际、青岛火眼瑞祥和珠海尚顺四大新玩家迅速填补空缺,完成了从间接投资人到直接持股股东的身份转换。这一资本动作显然不是偶然,而是为奇瑞上市之路铺平了障碍。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奇瑞选择此时启动IPO,不仅是为资本扩张,更是为了抢占技术研发和全球化布局的制高点,巩固在存量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奇瑞能否借IPO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取决于其在新能源和全球化布局上的表现。而在比亚迪、吉利等竞争对手已经确立优势的情况下,奇瑞的选择将决定其未来在行业格局中的地位。1、奇瑞IPO:从“上市梦碎”到“王者归来”

提及奇瑞的上市之路,少不了“坎坷”二字。从2004年首次尝试借壳上市至今,奇瑞用了整整20年时间,才终于迎来新一轮IPO计划的希望。回顾这20年,奇瑞的上市故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商业史诗,充满遗憾,也充满韧性。

奇瑞的首次上市尝试,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时,奇瑞计划通过借壳方式登陆资本市场,但因上汽集团的股权问题,计划被迫搁浅。随后几年,奇瑞面临高达300亿元的资金缺口,几次试图启动IPO,但都因外部环境和内部问题折戟。

2008年的金融危机无疑是奇瑞的至暗时刻,业绩亏损使其上市计划再次流产。尽管2009年通过出售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曾被视为IPO前奏,但因关联交易问题,最终未能成行。更令人唏嘘的是,2016年新能源借壳计划又因资质问题流产。

奇瑞的IPO之路可谓“屡战屡败”。但这家企业的韧性,让人不得不佩服。在一次次失败后,奇瑞通过产品创新和战略调整,逐步走出了低谷,最终在2022年迎来了新的转机。苹果代工巨头立讯精密斥资百亿元入局,为奇瑞注入了宝贵的资金与资源。

从2021年的96万辆到2024年的260万辆,奇瑞用三年时间实现了销量的近三倍增长。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出口汽车数量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2024年更是高达114万辆,同比增长21.4%。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奇瑞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的持续发力,也是其产品矩阵不断优化的结果。

与此同时,奇瑞的财务表现也迎来了历史性突破。2024年,奇瑞实现营收4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创下了成立以来的新高。这种“销量与业绩齐飞”的表现,无疑成为奇瑞重提IPO的最大底气。

回顾奇瑞的上市之路,不禁让人感慨:20年的等待,足够让一个初创企业崛起,也足够让一个巨头从辉煌走向没落。但奇瑞的故事,显然不同于一般的车企。从早期的技术积累,到中期的混改探索,再到如今的全球化布局,奇瑞用20年时间完成了从“低端车制造商”到“科技驱动型车企”的转型。

这种转型的背后,是奇瑞对技术研发的长期投入。数据显示,奇瑞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7万项,是全球专利储备最丰富的车企之一。而这些技术优势,也为其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上建立了强大的护城河。

或许,奇瑞这20年的等待,换来的不仅是上市的机会,更是重新定义中国车企竞争格局的可能性。2、少年穷也要逆天改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这句广为流传的箴言,用来形容奇瑞汽车的IPO之路,再合适不过。从1997年在芜湖城北的荒滩上起步,到2024年销量冲破260万辆,再到如今IPO计划重启,奇瑞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风雨路。这一次,它能否一跃龙门,重塑自主品牌的辉煌?

奇瑞的创业故事充满了不服输的底色,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尹同跃。这位出生于安徽巢湖的“农家子弟”,1984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汽红旗轿车厂,并迅速成长为一汽大众的关键人物。然而,1995年,33岁的他选择了另一条更艰难的路——回到安徽芜湖,开启“做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的艰苦创业之旅。

当时的奇瑞几乎一无所有:没有资金、没有经验,甚至连生产厂房都只能靠废弃砖瓦厂改建。然而,尹同跃和他的团队用500多个日夜的坚持与汗水,迎来了奇瑞历史性的时刻。1999年,他们终于成功点燃了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发动机。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中国人造不出自己的轿车”这一偏见的强势回击。

尹同跃那句“干不成,跳长江!”成为奇瑞精神的象征:一种敢于破釜沉舟、不惧失败的韧劲。

2001年,奇瑞推出了首款自主开发的轿车“风云”。这匹市场黑马迅速掀起波澜,不仅收获了销量,更打响了奇瑞品牌的第一枪。随后,2003年上市的QQ成为现象级车型,以极具亲和力的价格和设计横扫市场,直接改写了国内微型车市场的格局。

奇瑞的成功并非偶然。从发动机到变速器,再到底盘,每一项核心技术上,“中国制造”的烙印都清晰可见。凭借自主研发的技术优势,奇瑞在随后的十年里连续称霸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榜单,为中国汽车工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成功的背后,也潜藏着隐忧。

奇瑞的技术成就和销量辉煌,未能转化为资本市场的成功,是其发展史上一大遗憾。在吉利、比亚迪、长城等竞争对手纷纷借助资本市场强势崛起的浪潮中,奇瑞却因战略摇摆和体制束缚,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机遇。

早期,奇瑞曾尝试以借壳形式上市,但因上汽集团的股权问题告吹;随后,几次IPO计划都因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问题接连搁浅。甚至在新能源赛道快速崛起的2016年,奇瑞的借壳计划也因资质问题宣告失败。这些错失的机会,让奇瑞逐渐在资本市场上失去了与对手抗衡的筹码。

如今,奇瑞再次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2024年,其销量达到260万辆,营收高达4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奇瑞的表现尤为亮眼,其出口量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之首。这些成绩,让奇瑞重燃IPO希望,也让资本市场对其充满期待。

尹同跃曾是自主品牌的先行者,但奇瑞显然已经错过了“少年成名”的机会。如今的奇瑞,更多像是一位“逆袭的中年人”,在行业格局日益固化的今天试图重新证明自己。3、奇瑞IPO:一场押注未来的豪赌

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大变局中,奇瑞汽车正以孤注一掷的姿态向IPO发起最后的冲击。从“瑶光2025”战略启动到拥抱华为智选生态,奇瑞在改革与进化的路上全力以赴。然而,这家历经20年IPO长跑的企业,究竟能否在资本市场书写新的传奇,仍然充满悬念。

奇瑞的全球化战略是其最大的底气之一。相比于主攻国内市场的比亚迪,奇瑞早在2001年就开启了海外布局,其国际化能力无疑是中国汽车品牌中的翘楚。

这种全球化基因不仅为奇瑞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让其在资本市场的故事更加丰满。毕竟,在国内新能源汽车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能够在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意味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更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早期,奇瑞将精力集中在低端微型电动车,错失了与比亚迪、蔚来等竞争对手抢占市场的良机。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风口,奇瑞开始全面转型,从技术积累到产品定位均向高端市场发力。

与华为的深度绑定,为奇瑞在智能化赛道注入了新活力。奇瑞智界R7在2024年12月单月销量突破1.5万台,夺得25万元以上纯电SUV市场冠军。然而,这种依赖也伴随风险,奇瑞能否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被过度‘品牌附庸’,是其面临的关键问题。

吴晓波曾总结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三大趋势:比亚迪的制造、华为的智能和小米的营销。这三座大山,既是中国汽车品牌崛起的象征,也是传统车企转型的巨大压力源。

比亚迪以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华为通过技术生态打造智能化集群,而小米则凭借强大的用户触达能力迅速占领年轻消费市场。在这样的格局中,奇瑞的突围机会在哪里?

答案或许藏在其“双线作战”策略中。一方面,奇瑞通过与华为等科技巨头合作,迅速缩短在智能化赛道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其全球化优势为其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奇瑞如果能在智能化与国际化之间找到平衡,并在新能源技术上实现持续突破,将有机会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

“资本市场的大门,从来都不容易敲开。”奇瑞深知这一点。从早期频繁搁浅的IPO计划,到如今紧锣密鼓的“瑶光2025”,奇瑞为IPO已经准备了太久。然而,资本市场看中的是长期增长逻辑,而非短期的销量数据。

奇瑞能否讲好自己的故事,不仅取决于其当前的销量和业绩,更取决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奇瑞需要证明自己不仅能跟上行业趋势,还能在某些关键领域形成护城河。

奇瑞能否以IPO为起点,摆脱“逆袭中年人”的标签,重回行业巅峰?资本市场在等待一个答案。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折叠屏市场变天:三星哭,小米笑
« 上一篇 01-07
下一篇 » 01-07

相关内容

错过黄金期的奇瑞,能否靠IPO重回巅峰?
折叠屏市场变天:三星哭,小米笑
同程旅行发布2025春运旅行趋势报告:春节小众旅游热度高,小机场客流大幅增长
苏宁易购:“国补”活动将延续至2025年

热门文章

标签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