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不是终局,吉利新考验已经开始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象”吉利汽车,开始“转身”。
近日来,吉利子品牌整合的消息接踵而至。从几何并入银河品牌、雷达汽车纳入吉利集团,再到极氪领克合并,吉利一次又一次释放加速整合的决心和速度。
这一切源自今年9月份,吉利发布《台州宣言》,这是一份吉利“战略聚焦、战略整合”的公开宣言书。这个曾经坚定执行多品牌战略的“大象”,开始转身“瘦身”。
在《台州宣言》发布之前,吉利内部的业务整合已经悄然展开。有消息称,从今年二季度起,吉利就开始对研发体系进行大调整,重设CTO,整合同类团队,加大平台化建设。
可以说,整合是2024年吉利的战略主线,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吉利的发展。任何一家企业的整合,都是组织架构以及人员的大调整,能否真正完成子品牌之间的融合统一,如何协调好原本不同架构和团队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考验着吉利的整合能力。
业务调整,吉利走向大整合
实际上,对于吉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众对它的印象既熟悉又模糊。吉利这个名字都听说过,但是要给他贴一个准确的企业标签,反而说不上来;都知道吉利品牌很多,但是要说全他到底有多少品牌,对于圈外人来说也是一道高难度题。
不仅仅是外部对吉利品牌认知模糊,一位极氪内部人士也曾对外表示,即使在公司工作多年,也难以理清各个品牌之间的股权脉络关系。
而外界普遍的认同是:吉利是一家非常庞大且复杂的“汽车帝国”。自2007年《宁波宣言》之后,吉利就一直采取扩张的战略,将“多生孩子好打架”奉为圭臬。从收购沃尔沃开始,吉利陆续从外部收购了宝腾汽车、路特斯、伦敦电动汽车公司等等,又在内部孵化出了领克、极氪、银河等多个品牌。
不得不说,分立品牌的战略让吉利汽车吃到了时代红利,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吉利似乎又在时下的节点,认为应该采取业务整合了。这顺应了那句古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分立17年后,吉利开始走向业务大整合。
有消息称,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吉利高层开始频繁开会讨论研发体系的整合事宜,参与整合的对象包括吉利中央研究院和各子品牌背后的智驾、座舱、电子电气架构、电动力、整车平台以及后端采购和供应链团队等。
如果说研发体系的整合是吉利大整合的前奏,那么9月吉利公开发布的《台州宣言》就是整合计划全貌浮现的一幕。
吉利汽车创始人、董事会主席李书福通过《台州宣言》明确宣布,吉利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以“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聚焦汽车主业未来的发展。
今年10月,吉利将几何品牌正式并入银河品牌。此后的2个多月时间里,吉利子品牌之间的合并、重组消息纷至沓来。最先是电动皮卡品牌雷达汽车纳入吉利的消息,随后雷达相关人士承认了此事。
11月14日,吉利控股宣布对极氪、领克股权结构进行优化,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关联交易、消除同业竞争,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极氪将通过购买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所持领克股份获得共计50%的领克股权,并通过向领克增资的方式再获得1%股份,涉资超过93亿元。
除此之外,还传出LEVC翼真汽车将纳入吉利汽车集团的消息,同时沃尔沃或将退出对极星的持股,而极星最终可能会被收归至极氪旗下。
吉利已经进入一场声势浩大的整合期。
整合蓄力,从“打架”到“打仗”
据不完全统计,从9月开始截至目前,吉利旗下至少有六个子品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合,吉利一次又一次释放加速整合的决心。
究其原因,吉利可能已经认真的评估了市场形势,沧海桑田,攻守易势。近年来,全球汽车产销规模持续增长,尤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迅速,在巨大的市场机遇下,除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扩张,还诞生了诸多造车新势力品牌,汽车市场变得“拥挤”起来。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为了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2023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打起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从2020到2023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分别为6.2%、6.1%、5.7%、5%,一路下滑。
与此同时,吉利汽车销量掉出中国自主品牌第一的位置。2022 年吉利年销量比比亚迪少了43万辆,痛失中国自主品牌销量第一的宝座,或许是吉利下决心调整的一大痛点。
在这样的形势下,吉利面对的市场环境,“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已经失效了,面对市场竞争的新形势,需要修炼更强的杀手锏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
因此,降本增效,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已然变得愈发急切。但在多年的多品牌化战略下,吉利的子品牌们常常出现定位重合、市场互搏、同业竞争等问题。这个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体现的更为明显。
比如,刚刚宣布合并的领克和极氪,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2016年10月,领克汽车成立,肩负着吉利汽车高端化的重任,起初以燃油车为主。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领克意识到不能只专注于燃油车,很快成立了电动汽车事业群,并在2021年推出领克ZERO CONCEPT概念车。
不过这款车型最终是以极氪001的名义发布,极氪也宣告成立,定位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本是同根生的领克和极氪,在市场定位上都面向中高端,受众也都偏向年轻消费者,只不过领克专注燃油、增程领域,极氪专注纯电领域。
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竞争的加剧,如此细分的品牌是有竞争缺陷的,势必会覆盖不到很多用户。于是领克推出了纯电轿车,极氪也传出消息开始布局增程汽车。
两大品牌由此变得更加趋同,定位也会更加模糊。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并没有因此买单,领克的首款纯电轿车Z10和极氪x车型极为相似,使用的也是同样的吉利浩瀚架构,没有太多新的亮点,Z10销量并不理想。
除了定位重叠导致同业竞争外,多品牌分立战略下,吉利也有不少子品牌发展并不顺利。
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几何的多款车型销量长期徘徊在三位数。10月,几何销量市场份额仅为6%,在自主品牌中排名第82位。其中,作为几何的主力车型,几何A今年10月的销量为1100辆,环比下降了55.39%,直接腰斩。
而在规模达50万辆左右的皮卡市场中,电动皮卡品牌雷达汽车每年的销量仅在 5000 辆左右。在国内主打MPV的翼真汽车,6月上市的首款电动MPV L380至今销量不过千台左右,在MPV市场中声量并不大。
这些没有太多存在感的子品牌,也都需要通过整合增强势能,并且在内部保持技术、渠道等资源共享,从而降低成本投入。整合之后,也许不一样的局面,就会出现了。
整合不是终局,吉利新考验开始
2024年开始,吉利汽车业绩向好趋势明显。
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吉利汽车第三季度实现营收603.78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0.5%;第三季度公司股东应占溢利24.55亿元,同比增长92%。1-9月,吉利汽车实现营业收入1676.84亿元,同比增长36%;公司股东应占溢利达130.53亿元,同比增长358%。
销量方面,2024年第三季度,吉利汽车销量为53.4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8.7%;1-9月总销量达149万辆,同比增长32.1%,已完成全年200万辆销量目标的74.5%。
在吉利高层看来,整合能够带来诸多益处,并将业绩向好的趋势延续下去。其一,可以消除子品牌同业竞争、市场互搏的状况;其二,品牌定位优势互补,有助于提升产品组合;其三,实现产品架构的统一,达成研发能力的互补;其四,销售网络互补,扩大用户覆盖范围;其五,产生规模效益,从而推动降本增效。
但从硬币的另一面来看,整合后的吉利也面临全新的挑战。
从企业层面来看,整合并不是简单的1+1,其中涉及到内部员工、销售渠道、供应链体系等多个维度的全面整合。
吉利旗下的多个品牌长期以来“各自为政”,拥有独立的研发、销售和渠道团队。如今,随着整合的推进,这些团队之间的职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合和交叉。在此情形下,如何平衡各团队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在提升工作效率、增强组织灵活性、优化内部资源整合与完善管理体系等方面实现质的提升,成为吉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不容否认,任何一家企业的整合都伴随着组织架构和人员的大调整,能否真正完成子品牌之间的深度融合,协调好原本各自为政的架构和团队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对吉利整合能力的一次考验。
更为棘手的是,大规模的组织架构和人员调整,可能会在吉利内部引发一定程度的波澜。员工可能会担忧自身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团队协作可能会因人心惶惶而出现短暂的混乱,这些内部情绪波动不仅关系到整合工作能否顺利推进,更会直接影响吉利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
上述内容,是吉利大整合的必答题,只要答好题,才会迈上一个新台阶。此外,整合并非终局,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这些新的考验,吉利必须谨慎应对。
不过招商证券也指出,近期李书福重手增持股份约3亿港元,彰显管理层中长期发展信心以及股价被低估。此次增持与上一轮2016至2018年产品大爆发前增持相似,上一轮为造车体系成熟及SUV周期启动共振,而本轮为历经两三年探索后成功开拓电动化转型之路,是二次腾飞的前奏。
也许,对于整合后的发展,吉利与李书福,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结语
如今国内汽车市场高手林立,竞争激烈,吉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成功突围,业务聚焦无疑是关键路径之一。通过整合品牌聚焦汽车核心业务,吉利能够集中资源,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技术迭代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也在不断演变。吉利能否凭借整合聚焦的战略,有效应对各方竞争压力,实现跃进式发展,甚至夺回自主品牌销量第一的宝座,仍然需要留给时间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