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多元化是良药还是毒药?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疫情防控放开后,户外赛道与旅游行业一样,在迎来复苏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市场关注。而户外品牌的代表企业探路者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探路者”),虽有户外用品第一股的光环,却在业绩方面一直处于低谷期,并于2015年至2021年7年时间里,有5年利润增长率都在下降,而备受期待。
据探路者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利润大幅下滑,净利润为-962.85万,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而结合蓝海战略,董事长李明在2023年集团会议中表示,今后探路者将用双主业模式,也即用芯片+户外打开再成长空间。
只是,这是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是不务正业?业界众说纷纭。探路者的投资者也期待真相。
业绩不稳品质失控,探路者频陷信任危机
据探路者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期内,营收2.84亿元,同比增长13.89%;净利润-962.85万元,同比下滑162.59%;扣非净利润-1336.01万元,同比下滑450.12%。
由此可见,探路者净利润率下降幅度很大,甚至犹如过山车。实际上,此前发布半年报时,这种情况已有出现,本次如同昨日重现,甚至与彼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彼时,探路者表示,上半年,公司露营装备类目实现了快速增长。不过,据其半年报显示,时隔一年,公司再度陷入亏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5亿元,同比增长13.56%;扣非净利润亏损0.1亿元,上年同期盈利0.03亿元。
而在第三季度财报发布时,探路者方面在财务报告中说,报告期内公司清理了年度积压的库存老货,销售价格较低,拉低了毛利率,这是报告期内,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不过,业内人士对于这种解释却并不认同。要知道,探路者的营收不稳定、盈利能力存疑并非偶然的。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营收达到历史的巅峰,高达38.08亿。2021年只有12.43亿,营收下降了67.34%。值得一提的是,六年以来,探路者的营收趋势一路走低。
更为致命的是,自2015年起,探路者八年以来,因为产品质量而广遭诟病。例如,有消费者在电商平台的售后评论区说,产品质量真的一般;还有消费者说,双肩包买回来三天就开线了。
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尤其是户外用品,对产品的品质要求更高一些。当消费者面对比平时的生活场景更复杂、更危险的环境,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要更高一些。
据了解,探路者的供应链是外包,甚至产品的研发也依靠生产厂家。而且,探路者的产品线较长,产品线宽度也较宽。据观察,产品的研发生产模式,几乎是探路者很难克服的短板。而这种短板,在探路者确定商业模式时就已埋下伏笔。
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存在的短板,也表现在了其销量与口碑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淘宝消费者超过60%对探路者的“宝贝描述”为4.8分;少数产品在京东的评价低于8.9分,譬如刘昊然同款登山杖,商户为探路者驴友行专卖店。
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产品质量频遭诟病的企业,是很难保证增长率的。探路者或许可以在产品线的宽度与深度方面作出调整,以减少质量控制的压力和难度。与此同时,企业从内部经营管理方面,持续改善品控流程,保证更好的客户满意度,也是摆在探路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定位摇摆不定,探路者或需取舍止损
据了解,探路者的产品线有探路者、探路者童装、TOREAD.X三大系列。只不过,对于市场消费者而言,探路者的这些子品牌,认知度不足,尤其是探路者和探路者童装,认知或存在重叠。
据官网介绍,TOREAD.X是系列休闲、时尚的女装,但是其品名和品牌标识区分度不高,因为探路者的品牌标识就是TOREAD,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影响消费者心智占领。而在各种新潮户外品牌如雨后春笋一般之时,如何占领消费者心智,也是当下零售类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需要重视的重要方面,甚至也是一个企业的最重要的战略规划之一。
将产品线做宽,固然有利于企业提升营收空间,但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定位不当,会稀释品牌影响力。例如,探路者的产品线足够宽,甚至仅在淘宝出售的冲锋衣,也不少于10种。与此同时,探路者学生的双肩包、跳绳等产品;以及TOREAD.X是系列休闲、时尚的女装。如此之多的品类,也让探路者的商品“货架”显得琳琅满目,很难让消费者产生深刻记忆。
从品牌定位、占位的角度来看探路者的产品布局,或许在品类方面做“减法”,在产品线方面“减肥瘦身”,才是其占领用户心智,打造爆款品牌与品类的一把宝剑。
不过,从探路者目前布局的方向来看,其并非通过拓展渠道,增加重点客户的数量,增加利润点,夯实基本盘。而是增加芯片等科技产品在户外用品的应用,试图为其产品“镀金”,似乎与其本应发力的方向有些背道而驰。
如此来看,或许探路者进一步进行战略聚焦,在一些价值不高的业务投入上,及时止损,才是明智之举、长远之计。
双主业发展模式,或是花拳绣腿
据了解,探路者将创新“户外+芯片”双主业发展模式。而2021年12月,探路者推出了北斗版防寒服,为中国户外服装实现智能化提供了探索。除此之外,2022年8月,探路者推出两款卫星通信产品,可以用于户外探险、越野自驾等多种场景提供通信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户外用品目前每年有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市场,户外服装和智能化结合有一定空间,户外的装备结合芯片技术,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的高科技用品。这种科技与户外产品的结合,也可能是未来户外用品发展的方向,这可能是探路者蓝海战略的一部分。
只是,应用于一些长尾场景的芯片技术,锁定的终究是小众市场,真的能为探路者岌岌可危的大盘加分吗?无论是探路者的投资者,还是业内人士,都是怀疑大于肯定。
实际上,近几年,一些芯片企业打着高科技旗号,试图借助资本打开市场、最后却惨遭失败的案例,并不鲜见。例如,早前武汉弘芯半导体骗局,就是前车之鉴。而对于探路者股权投资北京芯能,占股60%,却淡出了管理层,也有很多网友提出质疑。
有消费者评论:创始人夫妻俩都退出核心管理层了,不做董事长,也不是法人代表,也不是大股东,这是不务正业吧;这个芯片与户外用品有多大的关系?探路者打出的这副科技牌,如何才能落地。通过企查查了解到,北京芯能的主营产品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这似乎和探路者的户外产品关联性并不大。
随着一些运动鞋服厂家的转型或抢占户外用品市场,户外用品市场早已狼烟四起,战火纷飞。国外的品牌对国内市场也是虎视眈眈,北面、哥伦比亚户外用品一直是中国户外品牌无法回避的强大竞争对手。
很显然,这需要探路者聚焦、聚焦,再聚焦,才有可能持续保持行业的品牌地位。而所谓的双主营模式,显然也是探路者的多元化尝试。
只是,因为产品与品牌多元化而获得成功的,并非没有先例,但是因此而失败的案例,也不计其数,而因为多元化而走向衰落,或被并购的案例,也可谓是前车之鉴。
例如,曾经的调味品国内市场排名第一的莲花味精因为多元化的原因,导致现金流出现问题,最后股权转让,几乎到了破产清算的地步。除此之外,还有苏宁、巨人集团、澳柯玛、春兰空调等,都在多元化这条路上走得异常艰难。这也足以说明,企业多元化并非“一多就灵”。
与此同时,对于叠加芯片的智能户外产品,由于其瞄准的是相对小众的用户群体,市场也未抱有太多期待。因此,抛开其在资本层面的考量,更多业内人士认为,其高举高打的双主业发展模式,或是花拳绣腿。
结语
作为中国户外用户第一股,探路者上市之后,也经历过了高光时刻。但是,近年疫情对于户外赛道的影响不可忽略。如今,虽然疫情防控完全放开,户外赛道的市场正有回暖的迹象。但是探路者这种户外品牌面临的挑战,依然可以预见。
在这样的外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下,探路者基本盘尚不稳固,却谋求多元化,而且是面向相对小众的消费群体。由此也不得不令人担忧,多重隐忧之下,探路者的前途与命运将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