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向生产力系统迈进,优艾智合稳步“从1到100”
在中国,机器人的“成长”总是令人惊讶。这些“钢铁生命”和“芯片生命”,在工厂流水线、物流仓储园区、机房电站飞速复制,充当产业的手、眼和大脑。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CAGR约为22%。2020年以来,国内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对一个产业大国、供给和需求大国而言,真正的改变不会止于当前的数字,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造未来。今年春节档时,《流浪地球2》中多次出现用途各异的机器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机器人赛道上一家专注移动机器人的创业公司——优艾智合。
但和电影中科幻照进现实的酷炫相比,优艾智合却是一家极其踏实、稳健的机器人公司。在技术、商业和具体应用的平衡中,优艾智合实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表现。
一家懂“经济学”的机器人公司
Science最新一期正刊发表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在AI研究领域,来自产业界的成果——包括论文、大模型等等,已经全面超越了学术界。也就是说,用技术的人,要比研究技术的人更懂技术。
优艾智合很懂技术,但却非常重视“用技术”,用技术的落地在商业侧、客户侧构建壁垒。尽管它的创始人张朝辉及其团队是从西安交大实验室里走出的学术派,但他也说:“投入一定的人力和时间,也可以把指标做上来,所以不存在绝对的技术壁垒。”移动的机器人的精确度、稳定性和系统化能力,只有在真实准确的场景中才能得到验证。
因此,优艾智合高度重视对场景的深度钻研。根据公司的公开案例,优艾智合获得了5家半导体制造厂商的青睐,例如台积电和中芯国际,三分之一的订单来自半导体行业。而厂商之所以愿意在晶圆产线中,部署优艾智合的产品,原因正是优艾智合的“死磕”:一般工业移动机器人用两三个月进行产品验证,优艾智合跟着半导体需求在实地跟踪合作了一年半,由十多个工程师和运维人员一起研究晶圆盒搬运,满足震级小于0.5g这样的极致需求。
这也意味着,如果同行想要达成对应的效果,“复刻”优艾智合路径的难度巨大。
类似的,在锂电行业,优艾智合搭建了专门的队伍,做到和客户一样懂行业,甚至超越客户的理解去沉淀机器人方面的需求。在电力能源行业,优艾智合获得了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大唐、华能等客户的订单。
官网显示,优艾智合专注工业物流和智能巡检运维。张朝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曾说,虽然这种跨领域尝试非常成功,但他们“打算先‘纵’下去”。此前往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扩张,探索驱动器、电机等部件的冲动,也被他按了下来。优艾智合还曾生产具有安检、消毒等功能的机器人,但最终被果断地合并入其他项目或暂且搁置,以寻求最垂直有效地开展业务。
与此同时,优艾智合将增长的支点放在了海外,提出要在未来3年将海外业务占比提升至30%以上,并构建了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服务网络,在去年成为IFR首位来自中国的移动机器人成员。
因此,我们可以用三个“度”,总结优艾智合的战略决策:挖行业深度、减探索宽度、加市场广度。
微观经济学里有三个决策相关的重要概念: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沉没成本的存在,要求企业放下已经投入、不能被改变的成本。机会成本在提示企业,在面对看似触手可得的扩张成果时,多想想可能失去什么。而边际成本则意味着,从理性上选择最能放大自身优势、低成本高收益的发展途径。
优艾智合体现了对行业经济学的一种巧妙掌控。虽然尝试了其他场景下的应用,但只把握最有优势的、最能满足客户需求的;虽然有不少潜在的跨界延伸机遇,但只做自身经验最牢靠的、深度价值巨大的;虽然海外市场对移动机器人存在多元需求,但优艾智合却能从中提炼共性,走向标准化,开启一片可复制成长的蓝海。
说这是一家懂经济学的机器人公司,恰如其分。这种能力,也令优艾智合取得了商业增长的成功。目前,优艾智合累计出货量超2500台,服务品牌客户超300家。2019年至2022年,优艾智合实现了20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塑的奇点上望前途
1776年,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非常有前瞻性的解释: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来自劳动者的技巧、分工,但关键在于,“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很多人的工作。”
现代工业何以飞跃,正是机器改变了一切。后工业化时代,再度改变一切的,轮到了机器人。机器是工具,因为机器缺乏智能,但机器人不一样——机器人作为精密制造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后者其实才是核心技术,这赋予了机器人“基于工作中接收到的信息,为自身升级迭代提供支持”的能力。
因此,机器人的存在,既改变了生产力(例如部署了优艾智合的机器人后,晶圆厂7*24小时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机器人可以全年无休地工作),也改变着生产关系(凭借高度精密的智能化,现在由一个员工操控一组机器人系统开展生产成为了可能,而工作人员则从重复工作解放,聚焦机器无法实现的功能,“工作流”和“雇佣关系”的内涵在变化)。
这种改变的基础是,机器人能够实现质量控制、成本节约和系统化部署。其首要条件就是从实际场景中抽离共性,验证技术对场景的适配能力,打造标准化产品——2018年起,优艾智合深入接触了20多个行业,在2019年推出了由3个标准底盘形态组成的移动机器人,之后衍生出现有的各类机器人。
足够标准,就可以确保应用效果持平或高于行业需要的能力水平线,并同步扩大生产规模和降低生产的边际成本,实现系统化部署。而系统化部署,一靠吃透行业,二靠面向需求。张朝辉说:“除了机械臂外采,复合机器人的底盘、机器视觉、传感器以及上层软件系统都是公司自研。我们希望实现‘移动机器人+业务软件系统’一体化的整厂规划。”
例如,优艾智合在发展初期,顶着市场压力开始针对客户需求自主开发软件,与客户原本的工作流程打通,实现真正的协同,并进一步发展出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部署之后好管理,收获了客户的长期选择。目前,优艾智合的复购率超过50%。
同时,优艾智合还具有另一个明显优势:生于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地大物博”,是完全市场,在中国的应用经验放眼全球都具有优势。
一方面,中国有足够多的大规模场景化需求,优艾智合通过了很多次验证。其中关键点在于交付后的效果,技术大同小异,但落实到复杂场景的表现却有独特性,尤其是全厂自动化等方面,优艾智合的埋头苦干打造了难以复制的壁垒,可以实现真正的系统化。
另一方面,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带来了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更好的供应稳定性。对大客户而言,后者尤为重要,保证交付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成本,因为机器人“省”出来的成本远超过购买机器人服务的成本,且生产流程不能中断。同时,优艾智合本身也服务于众多制造业场景,在世界级制造业大国的成熟场景中磨炼出的产品,对海外公司而言具有特殊吸引力。
归根结底,虽然机器人被视为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存在,但机器人自身的发展过程是“迭代”。迭代的一个特殊意义,就是“这一次的输出,是下一次的输入”,是不断从工作中吸取经验,完善己身。
这也是为什么优艾智合强调“聚焦场景行业,引领最佳实践”,秘诀不是求多,而是“求少”。围绕着少而精的垂直领域,做出最深的价值,成就了机器人时代的一位朴实的冠军。在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后,一场从1到100的流变,正在优艾智合的身上悄然发生。
文章来源:松果财经(公众号:songguocaijing1)旨在提供活泼、深度的财经商业价值解析,做一个有态度的行业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