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啤酒:一心努力向上,难解市场忧愁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自5月末以来,南方高温天气持续不断,北方气温也逐步攀升。盛夏的到来宣告着啤酒行业进入了旺季阶段。其实随着“淄博烧烤”的火爆出圈,以及夜市经济的复苏,今年的啤酒赛道早已提前进入了夏季争夺战。
从今年各大上市啤酒公司的首季财报来看,延续了去年的良好发展势头,第一季度业绩整体提速。为了迎胜出击,在啤酒行业素有“华南王”之称的珠江啤酒,近期举办了一场以“聚精合力 登峰越岭”为主题的新品发布会,在炎热的天气里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凉意。
从这次发布会的内容来看,高端领域依旧是其发力的重点,并且今年珠江啤酒有意扩大原浆门店的规模。不过令人怀疑的是,珠江啤酒进军高端和拓展渠道的口号已经喊出多年,至今还未跨出南越大地。由此看来,高端和渠道依旧是其翻越不了的两座大山。
业绩平稳增长,行业地位下滑
珠江啤酒始建于1985年,坐落于风景秀美的珠江沿岸。是国内首家采用贸易补偿方式,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啤酒厂。在这里诞生了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第一瓶纯生啤酒和白啤酒,早期和青岛、重庆、燕京并称为国内四大啤酒。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州的城市名片。
不过随着众多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加之近年来啤酒行业产能过剩进入调整期,扎根华南市场的珠江啤酒,虽然业绩一直在稳步增长,但是总体来说发展极为缓慢。
2014年至2016年,珠江啤酒的营收分别为35.24亿元、35.17亿元和35.43亿元,三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仅为0.18%;在利润方面情况稍好,由0.6亿元增至1.14亿元。彼时啤酒行业整体销量已经持续多年下滑,珠江啤酒业绩并未出现大幅下降实属难能可贵。
自2017年起,啤酒行业开始慢慢爬升,直至近年进入平稳期。珠江啤酒的业绩也因此发展壮大。2022年其营收为49.28亿元,相比6年前,营收增长39%。由此不难看出,珠江啤酒的发展受行业大环境的影响极大。行业低潮时,业绩增长缓慢;行业上行时,发展如鱼得水。
各大啤酒品牌都难以逃脱行业发展规律,只不过和其他品牌相比,珠江啤酒的发展确实有些滞后。以营收业绩来讲,目前国内啤酒品牌中,华润和青岛稳居一线;燕京、重庆和珠江被称为第二梯队。但是和重庆、燕京这两个品牌相比,珠江啤酒就有些名不副实。
尤其是十年前还和重庆啤酒在同一起跑线,如今早已被其甩在了身后。2013年重庆啤酒和珠江啤酒的营收分别为33.87亿元和33.49亿元,差距不到400万元。然而十年后,重庆啤酒的营收已经超越燕京啤酒,达到了140.39亿元,而珠江啤酒的营收仅是重庆啤酒的三分之一。
虽说重庆啤酒业绩大幅上扬,和国外巨头嘉士伯控股后有很大关系。但是2022年重庆啤酒除去国际品牌业务外,本土品牌的营收依然高达88.23亿元。当然这里面有嘉士伯收购的大理、风花雪月等国内品牌的功劳,但不置可否的是,和重庆啤酒相比,珠江啤酒身微力薄。
更值得担忧的是,2018年其营收在突破40亿元大关后,至今还未触碰到50亿元的门槛。并且2022年其归母净利润为5.98亿元,同比下降2.11%。这是珠江啤酒自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在行业回升之际,珠江啤酒业绩明显放缓,被业界人士认为发展掉队,并非无稽之谈。
混改效果初显成效,地域问题亟待解决
据今年第一季财报显示,珠江啤酒营收10.35亿元,同比增长18.75%;归母净利润0.87亿元,同比上涨22.15%,在啤酒淡季实现了开门红。但外界还是认为珠江啤酒业绩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除了行业外部原因外,和其自身的产品结构和市场地域性有很大关系。
在成立初期,珠江啤酒的产品以低端为主。在二十多年前,老珠江2-3元一瓶的价格,深受两广地区人民的喜爱。也正是因为价格低廉,销量虽然上去了,但是营收和利润并不见长。
在上市后的5年期间,其营收总在35亿元徘徊,归母净利润也没有突破亿元。珠江啤酒当然深知所面临的难题。想要把业绩搞上去,无非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布局高端,二是拓展渠道。在高端和渠道之间,最后还是选择了进军高端市场。
2017年珠江啤酒完成43.12亿元定增,顺利实现二次混改。此次改革只有两个目的,一是引入外部资本,完善股权结构。二是优化产业布局,转向高端赛道。
早在2002年,珠江啤酒出售了24%的股份给比利时啤酒巨头英特布鲁,也就是现在的百威英博。二次混改后百威英博持股比例增至29.99%。引入外资,能在管理和资金上助力珠江啤酒的发展。同时在高端产品方面更可以给其技术上的支持。
2018年珠江啤酒提出了“3+N”战略,以珠江纯生为利润增长点,大力发展雪堡、精酿、原浆等高端特色产品。并且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产品结构已经初步完成了高端化转型。2020年至2022年,其高端啤酒营收分别为21.7亿元、25.1亿元和29.8亿元,营收占比均在50%以上。如果加上中端业务营收,珠江啤酒的中高端营收占比高达85%。
不难发现二次混改的效果已经初步实现。但是市场地域问题仍未解决。在上市之后的2012年,珠江啤酒就喊出了全国扩张的口号,提出了“南固、北上、西进、东拓”的战略布局。不过时至今日,珠江啤酒华南以外地区的营收仅为3.05亿元,营收占比不到6.5%。
早在2010年左右,珠江啤酒在广西、湖南、河北等地建厂,解决全国渠道和产能问题。但现实是,湖南、河北子公司已经连续亏损多年。并不是珠江啤酒不想解决地域问题,而是以当时的市场环境来讲,布局高端才是正确的选择。
啤酒赛道竞争激烈,高端市场恐难出圈
啤酒自19世纪末传入我国以来,啤酒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啤酒市场规模已达1645亿元。啤酒行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竞争也越发激烈。
在近30年里,上千家啤企在地方政府和资本的加持下,经过一番惨烈厮杀,最终形成以华润、百威、青岛、燕京和嘉士伯为五大巨头的行业格局。目前这五大品牌瓜分了九成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珠江啤酒想要在赛道中脱颖而出是多么的艰难。
广东省作为珠江啤酒的大本营,是我国最发达的省份,啤酒销量也位居全国前列。毫无疑问,这里也是各大厂家竞争最激烈的地方。珠江啤酒虽有“华南王”之称,享有地利人和,但其在广东甚至华南地区并无太大优势。
2000年左右,青岛、燕京和华润纷纷在广东建厂增能。导致珠江啤酒在广东的市场份额一降再降。2015年其市场份额下降至27%。所以不难理解,为何二次混改牵手百威布局高端市场而非拓展渠道,因为其在广东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目前珠江啤酒+百威在广东省的市场份额接近60%,算是解决了一时之困。然而想要彻底破局,珠江啤酒的高端市场做得还远远不够。从混改效果来看,珠江啤酒得益于中高端产品实现了业绩突破,但是其高端产品的改革并不算成功。
首先,珠江啤酒入局高端市场比青岛、燕京等品牌都早,但是至今还未形成规模。例如在鲜啤领域,青岛1903酒吧、燕京社区酒號的门店数量均已超过200家,遍布全国各大城市。而珠江今年才开始大力发展原浆门店业务,早已失去先机。
其次,在高端产品方面,珠江目前只有雪堡精酿、识叹和原浆系列,相对于其他品牌,产品线太过于单薄。例如青岛啤酒有奥古特、百年鸿运、琥珀拉格等众多高端品牌。从品牌角度上看,珠江啤酒的高端影响力还是逊色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其执行的是“啤酒+”营销策略,通过文化、体育等元素来扩大其高端品牌影响力,这一点有些百威营销的影子。但是不管何种方式来营销高端属性,前提是珠江啤酒必须突破华南市场的枷锁,其高端业务才能有所转机。
结语
作为曾经和青岛、燕京齐名的珠江啤酒,在经历过啤酒行业“大鱼吃小鱼”的优胜劣汰后,早已失去了发展优势。虽然有地方政府和外资企业的助力,选择走差异化道路寻求生机,但在竞争白热化的啤酒行业中已难奏效。
在业绩增长缓慢之际,珠江在发力高端市场同时,又开始拓展渠道寻求突破。只是相较于产业结构从低端进入高端,如何一步步走出华南,成为全国性品牌恐怕更加费时费力。鱼和熊掌如何兼得,或许才是珠江啤酒未来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