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业绩向下债务向上,绿地控股暴雷边缘徘徊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对于投资者来说,绿地控股在最新年报数据上的亏损非常明显,整体业绩已经脱离大盘向下走了。 

在绿地控股定增迟迟无法落实的情况下,面临集中来到的债务危机,绿地控股很可能会被债务压力拖垮。甚至从近期的绿地控股的动态来看,资产负债率仍然处于高位,情况愈加严峻。 

绿地控股撑不下去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融资政策收紧,很难从外部获得大量的资金;二是房地产市场低迷,业绩不理想;最后则或许是其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过于激进了。 

如今绿地控股不仅面临着巨额债务压力,自身的业务盈利能力也十分一般,营收成长性堪忧。在债务压顶的情况下,绿地控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股价持续走低已经是必然。 

更换赛道,仍难逃暴雷命运 

2021年年底,绿地控股宣布其所属行业类别由“房地产业”变更为“土木工程建筑业”,理由是绿地的基建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过半。 

即便改了个名字,脱离房地产企业的名头,却没能脱离房企暴雷的行列。

image.php?url=YD_cnt_83_01ORHsQt2FMH

2022年年中,绿地控股发布公告,称即将到期的5亿美元债券需要延长还款期限。霎时间,绿地暴雷的字眼刷满了各大财经媒体。 

但对于绿地控股拖到最后仍旧走上暴雷的命运,围观者似乎也没有过于诧异,皆因在前几年便有迹可循。 

在过去很多年里,借新还旧的资本操作,在房企属于“基操”。但是从2018年开始,国家层面对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着手调控。 

通过诸多项政策的逐步发布和实施,可以看到房地产企业的各大融资渠道,从银行贷款到信托、私募,再到海外融资都受到了监管层严格监管。 

也就是说,从2018年开始,房地产企业暂时陷入融资渠道不畅的困局中,这些政策就像是一道道金箍套在房地产企业身上,以制约其过热的发展。 

绿地控股在前几年换道基建行业,企图通过“去地产化”来降低经营压力。但一方面房地产业务仍旧有将近一半的比重,另一方面绿地控股的负债率已经踩了红线,并不是自己想撤退就能离场的。 

上海国资委持有绿地控股约46%比例的股份,作为第一家暴雷的“国字号”房企,现金流出现了问题,自然是有国资能出手帮忙的。 

2022年8月,绿地控股先从上海地产和上海城投两家各借了15亿,还是以年利率6%的低利率借到手的。但这30亿连一个月时间都没撑到,9月份绿地控股继续和上海地产借了14.5亿。 

不到两个月时间,上海国资委就借了差不多45亿给绿地控股渡过难关。显然,光依靠外部的资金支持,只能解决绿地控股的燃眉之急,并不能帮助绿地控股脱离困境。 

绿地控股的债务违约,比其他房企来得更受关注。 

一方面绿地控股在行业当中,属于老牌国企,同时也是千亿级别的房企大鳄。另一面则是这几年绿地频频爆出负面新闻,如拖欠工程款、涉嫌分割销售、高管的桃色新闻,连踩三道红线等等。 

2022年第三季度,绿地控股手里的九个美元债券,申请了展期,也就是推迟1到2年的时间再还款。如今看来,绿地控股能按时还款的可能性也不大,未来很可能要再次展期。最终还是要绿地控股自身能提升企业效益,才是治本的方法。 

地标沦为烂尾楼,绿地的摩天大楼梦破灭 

如果说绿地控股可以一边向外界求救的同时,自己也一边努力自救,说不定咬咬牙就能渡过危机。但很遗憾的是,绿地控股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2019年,绿地在银行的贷款开始出现逾期还款的迹象。到了2022年,网易房产把欠钱不还的绿地集团给“挂”上网了。在网易房产官网,一篇毫不客气的《绿地,请付款》帖子,将绿地集团推向风口浪尖。

image.php?url=YD_cnt_83_01ORHsRkjSPw

引发热度的原因,不是绿地欠了网易房产这个广告媒体公司很多钱,而是欠款仅有七万元左右,但绿地控股西南事业部却拖欠半年都不给对方结清费用。 

事实上,在近几年的社交媒体中,绿地控股旗下子公司拖欠款项的新闻频繁出现。在2022下半年,超过30家绿地的地区单位均被列为执行人。 

不仅如此,在缺钱又欠债的情况下,绿地许多项目都被迫停工。 

位于成都青羊区的一个绿地楼盘,按照购房合同中的时间,应该在2020年9月就应该交付给业主们的。不过到了2021年底,绿地才堪堪完成这个楼盘项目,中间一共延期了五次交付时间。 

至于停工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没钱开工。但受影响的并不止这一个项目,在2022年,绿地控股在全国约有50%的售楼处关闭。 

住宅项目虽然频频停工,但是绿地控股最大的资金压力不是来源于此。商业地产或许才是绿地控股房地产业务走向崩盘的最大的一片雪花。 

绿地控股喜欢在全国各地建立地标项目,是名副其实的“地标收割机”。从2005年450米高的南京紫峰大厦为开端,后续在十多个城市都能找到绿地旗下的地标项目。 

地区政府方面,通常十分乐意见到开发商在自己的城市进行投资超高层项目,一是可以充当城市门面,二是能凸显经济发展。这就使得超高层建筑的门槛都设置得比较低,绿地拿地也不算难。 

超高层项目一般是以商务写字楼的形式存在,不过楼层越高,建设周期自然越长,也需要开发商有足够的资金支撑。更大的问题在于,超高层的收益并不算理想,商务写字楼在各大一线城市的空置率是逐年走高。 

在如今超高层尤其是商务写字楼供过于求的市场现状下,租金大幅下滑。漫长的回本周期,已经给绿地控股带去巨大的资金风险。 

这两年绿地手里的超高层地标项目,不是砍了高度,就是已经停工了。 

绿地控股在成都有个投资120亿的最高楼项目“468”,原本是要成为成都新地标的一个项目,从2012年就动工,原本计划在2019年就能完成,但是在2018年就停工了。 

在今年第一季度,绿地控股先是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抛售了高达五个多亿的核心资产,紧接着又把位于绿地外滩中心的物业打包卖出,卖了13亿。 

合计18亿的资金收拢回来,绿地控股的业绩数据也没能好看多少。 

绿地控股在月前公布的今年Q1季报,营、利双双下跌。其中营收788亿,同比降低17%;扣非净利润12.7亿,同比降低51%;归母净利润 19亿,同比降低21%;负债率仍处于87.5%的高水位线。 

另外,根据近日一则公告消息,绿地控股新增的两则欠税数目,金额加起来已经超过千万元。 

从这些最新的数据来看,绿地控股在暴雷半年之后,并没有自救成功。 

房地产寒意加剧,绿地难逃一劫 

卖房回款和出售资产,都是绿地控股解决当下危机的主要途径。但就像前文提到的各项数据,直观地表达出一个结论:方法是有的,但于事无补。

image.php?url=YD_cnt_83_01ORHsSW5ium

这当中除了绿地控股自身的原因以外,也有着整个行业的因素在。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行业缩表出清。用“高杠杆”借来的钱,填不上一个个的大窟窿,债务暴雷的房企名单正不断增加。 

一方面,在断供潮下,消费市场对于开发商的信心依旧疲软,销售端口在短期内都看不到改善的迹象。 

另一方面,尽管上市房企可以利用定增募集资金用于保交楼,但绿地控股迟迟未能获得证监会的批准。 

旗下项目频繁停工和延期,消费者自然对绿地集团的楼盘敬而远之。结果就是在2022年前三季度,绿地实现的销售面积同比减少48.7%,近乎腰斩。卖出去的面积少了一半,自然收入也下降一半。 

尽管绿地控股的业务范畴比较多元化,主营收入来源除了房地产业务,还有一项是基建业务。不过从2022年的数据来看,基建业务状况同样不乐观。 

更重要的是,基建业务远没有地产业务赚得多。绿地控股的基建业务毛利率不到5%,地产业务的毛利率可是超过20%的。 

绿地在债务高企不下的情况下,又转向盈利能力较弱的发展方向,入不敷出的情况完全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了。 

曾经是龙头房企,如今却沦为“老赖”,这番光景令人唏嘘不已。 

结语

从近两年绿地控股集团频频出售资产的动作看得出来,绿地是十分努力在降低自身负债。但从数额来看,负债仍然是个天文数字。

其实绿地控股作为头部房企,其发展状况也能反映出房地产行业面临的种种隐忧。如今环顾国内排名前20的房企,哪一家不是在负重狂奔。 

今年上半年,绿地控股实施了住宅项目交付攻坚行动,尽力承担了其自身的义务。希望绿地控股能拿出昔日龙头房企的魄力,顺利渡过这个关卡。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频遭投诉、创新乏力,云鲸或将走向没落
« 上一篇 01-11
张勇退位一把手,淘天集团取消P序列焦虑仍有增无减
下一篇 » 01-11

相关内容

南昌红谷滩简一医美被网友避雷,机构两次登上本地维权新闻!
“科技卫浴”能撑起九牧的千亿野心吗?
微波炉业务步入瓶颈期,格兰仕收购惠而浦恐难破局
“滴血劫财”再现医美江湖,广州曙光医学美容恐晚节不保!

热门文章

标签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