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加盟模式的喜茶,或许会走向悲剧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从去年年末开始,消费复苏、回暖,基本成为各行各业的主旋律。事实上,诸如旅游业、餐饮业,的确迎来了“春天”。
但也不是所有行业都能沉浸在业绩上扬的喜悦中,就拿茶饮赛道的高端茶饮代表喜茶和奈雪来说,今年以来的门店销售额不仅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准,部分门店业绩连前两年的水准都难以保持。
面对逐渐走低的业绩,喜茶是最先行动起来的。先是全面降价,然后是开放加盟。可惜,在新茶饮赛道增速放缓的环境下,喜茶自救之路,显得尤为艰难。
开放加盟,可能是口碑崩塌的开端
在业界,有过“咖啡向下,茶饮向上”的说法。从数据来看,咖啡在中国花了20年多的时间才发成成千亿规模的市场,但新茶饮从2017年开始大爆发,到2021年就跨过了千亿的门槛。
爆发力极强的新茶饮市场,吸引了众多资本争相分食蛋糕。大钱在投资,小钱在加盟。
许多茶饮品牌希望能在风口消失之前,抓住资本的力量,实现规模和价值的跃升。今年,多家茶饮企业都相继传出准备IPO的消息,其中包括蜜雪冰城、茶百道、沪上阿姨等等。
而对于喜茶要上市的传闻,从2021年就不断有各种风声传出,但喜茶基本都否认了。不过从这两年喜茶的一些动作来看,明年奔赴港交所上市的传闻变得更加可信了。
2016年,喜茶在资本的助力下,以高端茶饮的定位开始疾驰。到了2019年,喜茶平均单店的月流水高达百万元。在当时,喜茶在整个茶饮市场的估值排名第一,并且估值一路高涨,巅峰时期高达600亿。
开放加盟,是喜茶在上市前夕增加自身估值的重要手段。也有人说,喜茶这是割不动资本了,所以开始割加盟商来了。因为喜茶在最近两年,已经没有新的融资进场了。
不过,从喜茶十分严苛的加盟门槛来看,“割韭菜”这个说法还是有失偏颇的。毕竟如果真的要割韭菜,就不应该定下那么多条款了。
从喜茶公布的文件来看,从服务费、培训费设备费、装修费,一开始的支出就要41万,后续每年都要缴纳2万的“系统运营使用费”以及每三年再缴纳5万元的服务费。
再加上租金和首批物料的话,开一家喜茶的前期投资不会低于50万元。大半年时间过去,首批加盟店在全国多个城市开业了。
开往二三线城市的喜茶加盟店,热度尚可。但不少熟悉直营店的消费者,表示加盟店的装修跟直营店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能看到不少关于喜茶直营店和加盟店的“区分”探讨。
同时去过直营店和加盟店的网友教别人怎么辨别,前者招牌精致且带有LOGO,加盟店的招牌“就是一块布”。除去门店装修,不少消费者觉得就连饮品口感都和直营店不相同。
大众点评上一些喜茶新开门店的评价,在200条评价里面就有50条是差评。面对直线下降的口碑评价,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加盟店,很可能会一点一点地摧毁喜茶过去十年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
喜茶加盟店扩张十分有效率,目前已经突破了一千家了。可喜茶在加盟这块领域,还是一个刚入门的新手。喜茶能否应付得了高速的扩张节奏,决定了加盟这把双刃剑,究竟是毒药还是良方。
逐渐被年轻人抛弃的喜茶
有一组数据不容忽视,2016年至2021年新茶饮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6%,而这个数字在2022年至2025年,预计会降到8.4%。说明在未来几年,新茶饮市场的发展增速已经接近天花板。
前几年,喜茶左手“排队营销”,右手“芝芝系列”,完全攻陷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茶饮市场。
如果说在当时喜茶只有“奈雪”这个老冤家,那现在的市场则是入局者众,且产品同质化内容严重。
喜茶在过去拥有多款受到消费者热捧的明星产品,门店销售越做越顺,但挑战和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个最为直观的问题就是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无论是“芝芝系列”还是“波波系列”,它们都无一例外出现在各家茶饮的菜单上。顶多就是换了个名字,成品和用料完全没有区别。
虽然喜茶百般努力的推陈出新,根据统计,喜茶平均每四天就有一款新产品面市。问题是只要出现一款“爆品”,立马就有其他品牌的“平替产品”出现在市面上。
过去,喜茶贵在一个“新”字,如今, 也难在一个“新”字。
从2020年开始,茶饮市场有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变化趋势。第一个是茶饮品牌的经营边界逐渐扩宽,从烘焙、甜品到咖啡,新品类的融入刮起了一阵大风。
第二则是下沉市场的抢夺逐渐白热化。其中,在下沉市场的王者当属蜜雪冰城,率先开启了茶饮赛道的万店时代。
数据显示,喜茶产品的定价,30元以上的占比21%。在一二线城市,人均30元的饮料,能找到足够的消费群体。问题是,喜茶早就完成了在一二线城市的布局了,再加上其他品牌的存在,容量足够饱和了。
所以,走向下沉市场成为喜茶增强品牌延续性的重要途径。
过去喜茶的高定价,当中也不乏网红品牌溢价的水分在。下沉市场的竞争,比起一二线城市或许更加残酷。在性价比为主的消费环境中,价格线几乎能决定茶饮门店的生存时间。
先不说喜茶的“高高在上”的价格能否被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接受,从去年开始就连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都开始质疑喜茶的定价了。
前两年,微博上有一项网络投票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投票内容是“你为什么不喝奈雪、喜茶了”,在这项投票里面,有接近20万人选择“因为价格贵”。
没多久喜茶就表示要降价了,且由于奈雪跟上降价的步伐,两家似乎在降价一事上,展开了竞赛。最终喜茶不再推出30元价位以上的产品,大部分产品价格下拉到20元内。
在抖音上,消费者经常能刷到喜茶9.9元一杯的广告,还免配送费。大方降价的喜茶,没能讨好消费者,反而引来另一种质疑的声音:“现在卖这么便宜,不就证明过去我们一直交了智商税吗?”
另外,还有消费者质疑降价后的喜茶,价格缩水的同时产品品质也缩水了,认为“还不如不降价,保持饮品水准。”
不仅如此,喜茶放下身段精心打造的平价品牌“喜小茶”,在去年年底,全面关停了。下沉之路并不顺畅的喜茶,显得尤为窘迫。
高端茶饮的食安问题,消费者更难容忍
喜茶,是高端茶饮的代表性品牌。不管是营销层面还是产品层面,都被放在这几年的营销书籍当中,当作经典案例载入新茶饮的史册。
高端茶饮的兴起,前提条件是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直白点说的话,喜茶的饮品好不好卖,取决于当下消费者的观念和消费习惯。实际上,喜茶的业绩下滑也证明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在逐渐走低。
喜茶旗下门店有多重类型,其中定位最高的“喜茶Lab”,从最初的十多家到现在只有广州、上海、深圳各自保留一家,其余都关闭了。
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品牌的光环,却可以在一瞬间消失。喜茶高端茶饮光环的破灭危机,出现在食品安全事故上面。
2019年至2020年间,喜茶旗下多家门店被所在城市的卫生监督管理局查出食安问题。2021年喜茶苏州圆融店被爆出奶茶喝出苍蝇、店堂内有飞虫等问题,遭到有关部门的查封。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热评说高价饮料跟街边奶茶店一个卫生水平。
喜茶立马发布一封诚恳的道歉信,表示会更加严格地管理门店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过,这道歉信,喜茶是一封接一封地写。因为一名喜茶店员操作失误,把“展品”饮料拿给顾客喝,致使该顾客紧急入院洗胃。
在喜茶直营店,多年来也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那么日后各家喜茶加盟店的管理能否到位也不得不让消费者警醒了。
因为高价,消费者对于喜茶的食安问题丝毫不能容忍。相反的是,平价之王蜜雪冰城,同样出现诸多食安问题,但却能在网络上获得网友们的“免死金牌”,没有塌房。这种品牌忠诚度,喜茶、奈雪之流难以望其项背。
“食品安全是餐饮的黑天鹅”,无论是个案,还是规模做大后精细化管理上出现的漏洞,喜茶理应抓好食品安全生产这根弦不放松,为消费者生产出健康、高品质的饮品。
结语
喜茶极速奔跑十年后,已然显现出疲态,不管是全面降价的下沉战略,还是开放加盟的举措,都是为了提振经营业绩,扩大市场占有率。
管理的系统化、加盟制度的完善,以及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培养问题,都是喜茶品牌面临的新一轮挑战。
创业容易守业难,喜茶如何沉淀品牌,积累持久稳定的经营底蕴,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