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二季度营收规模远不及阿里、京东,拼多多押注Temu难成解药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近日,拼多多集团发布截至6月30日的2023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拼多多集团今年第二季度收入为523亿元,同比增长66%。虽然第二季度,拼多多的营收同比大涨超六成,但是却似乎经不起对比,其营收规模甚至只是与阿里、京东两大巨头的千亿营收规模的零头。

据后二者同期财报数据显示,阿里巴巴第三财季(自然年第二季度)营收为2477.6亿元,同比增长2%;而京东第二季度收入则为2879亿元,同比增长7.6%。由此可见,拼多多虽然增速较阿里、京东更为迅猛,但是其营收规模却与该两者相比,却相差甚远。

当然,这或许与拼多多专注于电商,而阿里、京东的商业版图更加多元化有关。不过,近年拼多多也在尝试营收多元化,不只是关注农业、工业,也将其触角伸向了海外,大张旗鼓推进其“多多跨境”业务。

只是,构建基于海外市场的商业大厦,注定是一场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大工程”,拼多多是否能在当前的业绩增速下,在海外站稳脚跟,还是一个未知数。

这也意味着,在国内营收规模不及其他玩家,在海外市场前景又尚不明朗的发展现状下,拼多多未来的发展压力,依然不容小觑。那么,未来的拼多多,能够在其加码农业、远征海外的策略下,再下一城吗?答案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与阿里、京东相差悬殊,多元化短板难补齐

众所周知,阿里巴巴、京东的营收基本盘之所以更加扎实、营收规模也远超拼多多,得益于二者都在数十年的行业深耕中,形成了以电商业务为核心的商业生态,二者更加多元化商业模式,可谓让拼多多望其项背。

以阿里巴巴巴巴为例,即使抛开阿里云等企业服务业务,其与阿里巴巴的差距也并非一星半点。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中国商业部分的业绩贡献为1699.86亿元。相比之下,拼多多500亿元左右的规模与其电商业务相比,不及阿里巴巴的三分之一。

image.php?url=YD_cnt_90_01PrH4smbOZE

究其原因,阿里巴巴中国商业包含甚广,甚至覆盖了淘宝、天猫、淘特、淘菜菜、天猫超市、天猫国际、阿里健康、盒马、高鑫零售、银泰百货,闲鱼以及批发业务1688等。

与之类似,京东集团旗下的各项业务,同样丰富多样,据其官方介绍:京东集团定位于“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目前业务已涉及零售、数字科技、物流、技术服务、健康、保险、物流地产、云计算、AI和海外等领域,其中核心业务为零售、数字科技、物流、技术服务四大板块。

值得一提的是,仅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就包括京东、达达集团、京东健康、京东物流、德邦物流五家上市公司。而阿里巴巴,也在年初宣布进行“1+6+N”组织调整后,旗下将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据称,六大业务集团及业务公司可以独立融资或独立上市。

相比之下,拼多多的业务就显得非常“单薄”,除了目前相对单一、植根于下沉市场的“拼购”电商外,就是出海的Temu跨境电商业务。由此,拼多多也存在着收入结构过于单一的问题。例如今年第一季度,拼多多的在线营销服务收入为272亿元,占总收入376.4 亿元的72.3%。

实际上,除了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交易佣金外,拼多多的短板还在于,缺少足够快速的物流配送和相对可靠的仓储能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拼多多的商品种类繁多,供应链覆盖范围广泛,导致了其物流网络的庞大和复杂,因此,其物流配送速度,远不及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吐槽拼多多物流速度慢等问题,也随处可见。而相比阿里巴巴旗下相对成熟的菜鸟网络、京东商城自营的京东物流、自营仓储等,拼多多的这些短板显然短期难以补齐。

投诉不断、质疑不止,拼多多“毁誉参半”

连续多个季度盈利的高光业绩之下,拼多多也一直是毁约参半。据观察,媒体对拼多多的赞誉之声,多数集中在其深耕农业,打通“农产品供应源头最后一公里”等战略落地上。

过去数年,拼多多快速崛起的根本,在于其瞄准下沉市场的网购需求尚未被满足,而农产品在高线城市依然存在空白地带。因此,拼多多也依靠深度绑定农产品源头的农户、涉农商家,逐渐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

image.php?url=YD_cnt_90_01PrH4tXLeNS

近年,拼多多更是通过多次升级的“新品牌计划”,在工业品反向定制等赛道,撕开一道口子。与此同时,在“百亿补贴”等平台策略的刺激之下,拼多多也带动平台商家不断让利消费者,实现薄利多销,既盘活了中小制造企业、农户商户等的现金流,也给终端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实惠。据观察,这或许也是拼多多能够业绩连年看涨的根本原因。

只是,作为电商平台,大额补贴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百亿补贴为平台带来了大量的用户,促成了大量的交易,但是一方面会损伤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平台卖方用户的利益受损。而在这方面,拼多多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甚至顾此失彼,对平台的健康发展是利是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3月底开始密集出现的拼多多“炸店”事件,就被认为是拼多多因为过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却“得罪”了部分商家,而引发的商家过激行为。彼时,一张广为流传的拼多多小二朋友圈截图显示,拼多多平台上几十家品牌旗舰店突遭大量不明身份人员集中“炸店”,先疯狂下单,收货后集中申请“退款不退货”。对此,一些品牌店为了自保不得不暂时歇业,以避免进一步损失。

在互联网上,更有很多商家抱怨称:“商家苦拼多多久矣”。此类抱怨,说的就是拼多多大肆补贴消费者,却让一些商家“血本无归”,加上此类占位消费者的“退货不退款”规则,让一些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与销量,可谓有苦难言、不堪重负。

实际上,拼多多“厚此薄彼”并非首次。此前,就有很多商家抱怨,有些买家,会在签收20多天后,以“商家发错货”申请退款退货,拼多多未经审核直接同意了。而买家并不符合7天无理由退换货,也不符合质量问题申请退款退货,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商家发错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便拼多多对消费者如此“贴心”,甚至有些“偏心”,但是在互联网上,依然不乏各种消费者投诉,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物流速度慢、存在假货、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打开黑猫投诉平台,拼多多多达90万的投诉量,便是用户各种控诉的“合集”,可谓触目惊心。

image.php?url=YD_cnt_90_01PrH4ullt0J

因此,对于拼多多连续多个季度盈利,业界也有不一样的声音。那就是拼多多越是加大补贴力度、越是能够实现规模盈利,或许就更加说明,作为其“衣食父母”的商家越来越薄利。而其单方面“讨好消费者”的商业模式,显然也是不够健康的,长期来看,恐怕也难以持续。

出海的Temu,恐难成为解药

众所周知,近年国内的人口红利见顶,各大电商平台的业绩增长也十分乏力。即使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庞然大物阿里巴巴,2023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增长,也只是2%的个位数水平。

而反观拼多多,虽然其业绩增幅较大,但是或许与其历史数据基数相对较低、以及拼多多目前尚且处于成长期有关。但是从行业来看,国内线上消费的规模增长逼近天花板,已是不争的事实。

以目前最为主流的直播电商为例。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国内直播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分别为:196.4亿元、1354.1亿元、4437.5亿元、12850亿元、23615.1亿元、35000亿元。2019年至2022年增长率分别为227.7%、189.57%、83.77%、48.21%,增速逐年大幅下降。在这样的行业趋势之下,出海谋发展几乎成了电商头部平台共同的选择。

image.php?url=YD_cnt_90_01PrH4vnmQ04

不过,拼多多布局跨境电商的Temu,虽然入局之初同样增势凶猛,但是在海外市场,恐怕无法像其在国内市场一样纵横驰骋。事实证明,Temu也正在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不同国家、地区的消费者心理、文化不尽相同外,Temu与国内拼多多的共同问题在于,其低价策略之下,口碑正在严重受损。质量参差不齐、尺寸不准确等问题,在海外市场同样广遭诟病。

例如,公开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北美保护消费者权益民间团体Better Business Bureau对Temu的评分仅有2.34分(满分为5),对Temu的负面评论有388条。在Sitejabber、Trustpilot、ResellerRatings等其他点评网站上,对Temu的打分也普遍较低,在3.1-3.6之间。

由此可见,在海外市场尚未站稳脚跟的Temu,同样面临着消费者信任危机。与此同时,其在海外还面临行业先行者SHEIN、以及亚马逊等本土电商平台的激烈竞争,加上其渗透海外市场,必然需要加大马力投资本地供应链、物流体系的建设,这些无疑也是需要砸钱投入的浩大工程。

因此,在拼多多对其海外业绩轻描淡写之时,业界对其发力海外,也多数持观望态度,未来的Temu能否为拼多多在海外再次攻下一城,还尚未可知。

结语

在拼多多超500亿元的营收超过市场预期营收436.79亿元的同时,其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口径净利润131.1亿元,同比增长47%,净利润率为25%,也超过了市场预期净利润85.99亿元。

但是,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看出,超出市场预期的成绩单,或许并不能让拼多多高枕无忧。而在拼多多在国内的市场规模不及阿里、京东,而且业务过于多元化等困境之下,其出海谋篇布局的Temu,恐怕也难以成为拼多多追赶行业头部、稳住行业不败地位的解药。

「于见专栏」认为,相比业绩预期,市场或许更加期待拼多多能够扭转其“一招鲜、吃遍天”的商业模式,反思其注重业绩增长、却忽略消费者口碑的发展理念。拼多多因为“厚此薄彼”而频繁陷入质疑、因为质量问题而导致密集投诉等潜在隐忧,或许就是其未来潜藏的危机。但愿拼多多能在追求业绩增长的同时,理性地看到这些已经逐渐暴露的风险,并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前科累累,健乐达的“科学营养”保健品之路风险大
« 上一篇 10-18
重塑拼多多:赵佳臻的“高质量发展”良策
下一篇 » 10-18

相关内容

医美圈滴血劫财卷土重来?杭州时光医疗美容莆系旧习何时能改?
百万“天价”罚单之下,温州瑞丽医美仍在“摆烂”?
张小熊轻医美,“红利期”过后问题开始涌现?
营收过于依赖“东鹏特饮”,东鹏饮料难寻第二条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