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维股份:豆奶生意周而复始,千亿粮仓美梦难寻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早餐饮品也越来越丰富。从以前的稀粥豆浆到如今的牛奶果汁,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尤其是乐利包技术在国内的普及,让牛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饮品。
牛奶行业的蓬勃发展,令传统固体冲调市场黯然失色,逐渐淡出大众视野。近年来,高乐高、卡夫果珍、香飘飘都开始失宠,豆奶粉更是沦为“老年”产品,难受年轻人喜爱。
近期国内“豆奶粉大王”维维股份发布了年中财报,2023年上半年营收20.09亿元,同比下降3.86%;归母净利润6150万元,同比增长 23.78%,可谓是喜忧参半。
自2021年新盛集团成为维维股份的控股股东之后,一直在进行瘦身调整,试图拯救产业庞杂的豆奶大王。但时至今日,维维股份的业绩发展仍然没有明显的质变。虽然上半年利润有明显提升,但是何时摆脱多元化转型的困境仍然未知。
不务正业,花式跨界
两年前的维维股份正值多事之秋。2017年至2019年期间,其控股股东维维集团三年间违占资金高达27亿元,被证监会立案调查。2021年4月维维股份突变为“ST维维”,未来发展岌岌可危。
三个月后,有国资背景的新盛集团以9.19亿元取得维维集团持有的维维股份2.15688亿股份,持股比例增至17%,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同年9月,维维股份以5.73亿元受让维维集团172项“维维”系列商标;12月维维股份董事会大换血,创始人崔桂亮退出,这也标志着维维集团失去了对维维股份的主导权。
自新盛集团入主之后,实行了一系列调整方案。2021年维维股份资产负债率从2019年的68.65%下降至40.16%,扣非净利润2.23亿元,同比增长259.54%。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摘下了ST的帽子。
不过也可以看到,从2021年至今,维维股份在利润上有所改善,但营收却一直呈下降趋势。2020年至2022年,其营收分别为47.99亿元、45.68亿元和42.22亿元。营收规模难以扩大,这也说明维维股份多元化的恶果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自2000年在上交所上市后,维维股份便开启了多元化发展之路。从豆奶粉进军到乳业,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维维股份的产业涉及物流、婴儿食品、焦炭、煤矿、白酒、茶业、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几乎在上市后的每一年都在布局新赛道,然而事实证明,隔行如隔山。在这些领域里,维维股份都铩羽而归。其中跨界白酒虽然短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仍旧没有逃脱失败的结局。
2006年维维股份入股双沟酒业,两年的时间里获利丰厚。从此便一头扎进白酒赛道里。2009年以3.48亿元拿下枝江酒业51%股权,2012年又以3.57亿元收购了贵州醇51%的股份。在白酒赛道上,维维股份投资了近10亿元之巨。
当然白酒产业也给其带来了短暂的辉煌。2010年至2013年,白酒超过豆奶粉成为第一大产业支柱,贡献了主要的利润来源。然而随着三公消费政策的出台,加上内部管理层频繁换帅,产品定位不清晰,导致其白酒生意急转直下。
2020年白酒营收已经降至2.45亿元,与2011年22.55亿元的营收相比已经少了20多亿元。为了及时止损,维维股份不得不转让了贵州醇和枝江酒业的股份。
虽然多元跨界的失败,从财报上看,并未给其带来巨额亏损。相反售出的资产还带来了盈利,但是庞杂的多元布局,早已让维维股份从里到外伤到了根本。
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千亿粮仓尚需时间
早在2015年,维维股份就提出了“大农业、大粮食、大食品”的发展战略。以农业粮食为基础,从上游产业链解决白酒、豆奶赛道的成本问题,促进两大赛道的发展。
想法虽好,但随着白酒产业的没落,发展战略也就变成了“粮食+豆奶”的双核心。不过各种跨界投资的失利,导致维维股份的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从某种角度讲,维维集团在脱身之后,留给新盛集团的是一个“烂摊子”。尽管在近两年里,新盛集团一直在做“减法”,试图以粮食产业为基石,打造千亿粮食产业集群,将维维股份拉回正轨。但现实是粮油米面的生意并不好做。
在今年的上半年财报中,维维股份旗下的六朝松面粉净利润-1483.3万元、维维粮仓储运净利润333.41万元、负责大米加工的汤旺河农业净利润-157.41万元。不难看出从2014年开始布局至今,粮食产业大部分还处在亏损之中。
同时在营收上,粮食产业也没有跑出速度。2019年至2021年其粮食产业营收分别为20.55亿元、21.22亿元和21.38亿元。2022年营收更是下降至16.7亿元,同比减少了21.9%。粮食产业不见起色也说明维维的千亿粮仓梦其实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首先,目前粮食产业营收已经超过豆奶,成为第一主业,但是毛利率极低。2020年至2022年,其粮食产业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3%左右,很难成为利润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粮食价格上涨,像金龙鱼、西王食品、深粮控股等粮油巨头的业绩都出现了亏损。可想而知维维股份的粮食路并不好走。
其次,从发展路线来看,维维股份是想打造一条收购、仓储、加工、贸易全产业路线。目前在江苏、黑龙江、河南等地建立了小麦、大豆、稻米和玉米生产仓储基地,在粮食深加工领域初具规模,但在自主品牌之路上还很薄弱。
很明显,维维股份并不想只做一个“粮商”,而是想成为金龙鱼、金沙河一样的餐桌企业,打造像“维维豆奶”一样的全国性品牌。但是目前其自主品牌比较有名的只有六朝松面粉,销售范围还只限于江苏等华东地区。
即使六朝松已经成为全国面粉50强企业,颇具实力。但离一线品牌还差很远。想要扩大营收,维维股份就要扩大渠道和营销,为自己的粮油品牌造势。但以其目前的资金状况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无论是在粮食加工、大宗交易还是自主品牌,维维的粮仓事业都需要长时间的沉淀。
重回豆奶赛道,还能讲出好故事吗?
经过20多年的上市之旅,维维股份兜兜转转又重新回到了豆奶赛道。其实从一开始,豆奶就是维维股份的基本盘。从利润上讲,固体冲调业务才是它的“现金牛奶”。
想要做大做强,短期内还是要依赖豆奶产业。但关键是现在的豆奶赛道,早已不是维维一家独大的局面。在长期多元跨界的过程中,维维股份也错过了豆奶的最佳发展时期。
“维维豆奶,欢乐开怀”的广告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提起豆奶,消费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维维。方便的袋装豆奶粉,对于很多70、80后来说是儿时美好的回忆。然而随着消费升级加之豆浆机等小家电的出现,维维豆奶的光环逐渐消失。
在早期的植物蛋白饮料行业中,维维可以说是一骑绝尘。彼时的露露、六个核桃都还在萌芽阶段,远不能和维维相提并论。但随着植物蛋白饮料市场由固态转为液态,以及全民自制豆浆时代的开启,维维豆奶的市场份额一降再降。
传统豆奶粉有着明显的季节属性,液态豆奶才是发展趋势。维维股份并不是没有意识这一点,在2017年就推出了素豆奶和经典豆奶等液态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年达利旗下的豆本豆也正式上市。然而多年之后,豆本豆成为液态豆奶的领头羊,而维维却几乎没有存在感。
据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液态豆奶市场中,豆本豆以20.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维他奶、唯怡紧随其后。即便是伊利、蒙牛在液态豆奶领域都要比维维的市场份额高。维维股份之所以在液态豆奶上失利,根本原因就是产品老化,缺乏创新。
近年来维维股份虽然推出了坚果豆奶、燕麦奶、中老年高端植物营养粉等新品,丰富了产品矩阵。但实际上维维仍然处于自己的舒适区,在新品研发上原地踏步。
据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351万元、336万元和388万元,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几乎属于垫底的存在。纵观近十几年的财报,可以看出维维股份并不是一个重研发的企业,骨子里依旧想走捷径。
例如2021年10月,维维豆奶和颐和园联名,正式进军奶茶领域,并喊出了万店计划。此举可以认为是维维在年轻化迈出的第一步,同时可以和自身精制茶业务协同发展,但是如今奶茶赛道内卷严重,豆奶奶茶店可能讲不出好故事。
结语
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发展,要么把一件事做精,引领行业发展趋势,保持无人可比的状态;要么谋求多元化发展,强壮产业结构,在市场竞争中提高抗风险性。从战略上,维维股份一开始的多极发展并没有错。但是贪心却令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目前在新盛集团控股后,其发展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围绕“粮食”布局,把物流、豆奶、茶业等产业紧密联结,打造产业链完整的食品帝国。想法虽好,但在如今日新月异的商业市场中,没有产品力就没有竞争力,所以维维股份想要重新出发,年轻化和产品创新是不可逃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