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左手预制菜,右手牛羊肉,三全食品苦寻第二曲线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随着严寒冬季的到来,火锅类餐饮行业迎来旺季,速冻食品得以大卖。尤其是在小年、除夕等传统节日的加持下,速冻水饺将进入销售高峰期。不过作为大众最熟悉的预制菜,近年在新消费浪潮下却逐渐失宠,许多速冻水饺企业也陷入了发展困境,比如大众熟悉的三全食品(以下简称三全)。

据2023年三季报显示,三全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54.15亿元和5.52亿元,同比上涨1.5%和5.05%。虽然实现了“双增”,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二级市场方面,自去年8月开始,其股价便一路走低,全年累计跌幅已超25%。

种种迹象表明,三全的传统速冻业务已经开始失灵。从2021年起大力布局预制菜,2023年又涉猎牛羊肉业务,多元化发展成了近年三全的主旋律,只不过到目前为止,尽管三全业绩整体趋于向好,但在消费市场仍没有找到主力方向。

“宅经济”红利消退,业绩增速放缓

在疫情肆虐的三年里,大多数行业都惨遭冲击,然而三全所在的速冻米面领域却逆势增长。得益于“宅经济”引发的囤货潮,三全的业绩取得了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在疫情暴发后的第一年,三全净利润就飙升至7.68亿元,同比暴增249%。

对于2020年业绩的爆发,三全给出的解释为,受益于渠道优化整合,布局新零售、增加新产品所致。但实际上就是因为“疫情红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线上业务实现了质的突破。据2020年财报显示,三全电商营收2.96亿元,同比增长204.55%。

与此同时,销售费用的骤减也是三全利润大增的原因之一。例如2020年仅业务和市场两项费用就比2019年减少了5.86亿元。在疫情红利的光环下,三全业绩实现了提档加速。

2022年营收74.34亿元,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加了14.48亿元;归母净利润8.01亿元,创下上市十五年历史新高。然而随着疫情消退,线下餐饮市场逐步复苏,三全高增长神话开始幻灭。

get?code=OWJlNjQyOGVhZTAwNGI3MzBjZmViZjBmZGFkMDRkNDEsMTcwNDMyNjAzNzAwMA==

2023年前三季度,三全每个季度营收增幅均未超过3.5%,尤其是第二季度营收增幅仅为0.27%。在利润层面,虽然还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但主要是由降本增效所致,而非由营收驱动,上升空间已然不大。

例如截至去年上半年,其经销商数量为4502家,相比2022年底减少了421家。优化经销商所带来的效果就是,2023年上半年市场费用相较2022年同期减少了4834万元。

也就是说如果三全没有采取优化措施,那么2023年的盈利能力已经大不如从前。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从其财报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2023年上半年三全综合毛利率相较去年下降了2.31%,但这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其速冻水饺、元宵业务出现了8.82%的下滑,而且是三大产业支柱中唯一出现下滑的业务。

从2020年起,三全在财报中便把汤圆、水饺和粽子营收汇总,不再单独分类。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从2016年开始水饺、元宵和粽子业务营收早已疲软乏力。2019年点心面点营收首次超越水饺成为其第一大产业,这也就标志着三全的“老三样”已经退居二线。

换而言之,我们所熟悉的速冻水饺大王,近年来的业绩增速或许早已不是水饺。疫情的消退只不过重新把三全长久以来的产业困境拉回现实。传统速冻业务触及天花板,才是其业绩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

速冻米面丧失活力,重营销之法失效

2021年,三全推出了30周年纪念版汤圆,不知不觉间速冻汤圆已经在国内发展了超过30年。而国内首颗速冻汤圆正是三全的发明杰作,三全凌汤圆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由汤圆到粽子再到水饺,三全一步步建造起庞大的速冻食品帝国。

尤其在十年前爆发的速冻水饺大战,三全作为最终的获胜者,以2亿元将龙凤收入囊中,实力大增,市占率远超湾仔码头和思念,坐稳行业第一的宝座。

不过随着新消费时代的到来,各种美食不断涌现,加上现包水饺、预制菜等行业的兴起,三全的发展早就陷入了瓶颈。

首先,汤圆、水饺等速冻食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市场已进入成熟期,增量有限。据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速冻米面市场规模为618亿元,2021年这一数据为782亿元,4年复合增长率仅为6.06%,年均增速均在9%以下。

何况汤圆、粽子节日属性明显,水饺虽然是全国性美食,但不具备较强的快销品特性,也不是必备品,传统米面速冻食品的发展早已站在了十字路口。

其次,在经历了和湾仔码头、思念的价格战厮杀后,三全虽未伤及根本但也元气大伤,加上并购龙凤后资源整合不及预期,并没有实现1+1>2的效果,导致2014年至2017年期间归母利润均在亿元以下,三全也痛失了宝贵的四年发展良机。

get?code=ZDA4N2I5NmZlZTlhNDRhMDcyODE4Y2I1ZWUyYzliYzAsMTcwNDMyNjAzNzAwMQ==

更加糟糕的是,在此期间三全在速冻市场的战略打法也开始失效。三全能够保持数十年行业第一的位置,离不开两大法宝:一是全国性的渠道,二是庞大的市场营销。而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换而言之,三全的经营策略是重金砸出高营收。

例如2014年三全销售费用在突破10亿元之后,便逐年递增,2019年销售费用更是上涨至15.91亿元。2014年至2019年,三全6年销售费用累计高达70.48亿元。

然而在新消费浪潮下,高昂的销售费用并未让三全的传统业务取得实质性改变,反而收效甚微。例如2019年其水饺业务营收18.48亿元,相比2018年还下降了3.89%。

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在疫情之前,三全的日子并不好过,一边要承受着行业之困,另一方面速冻水饺大战后,对市场放松了警惕。作为传统速冻巨头的三全已经有些不太适应现在的赛道打法。尤其近年来餐饮行业多元化爆发,更是令其措手不及。

多元布局苦寻增长点

从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三全并不是个思想陈旧的企业,相反一直在紧跟市场风向不断推陈出新。例如推出了私房水饺、果然爱等畅销产品,2014年布局餐饮O2O、鲜食贩售,2015年牵手饿了么发力外卖领域,2018年布局新零售新电商。

不过三全想进行多元化转型并非易事。目前三全的产品体系主要为速冻米面、速冻调制和冷藏短保三大类。其中速冻米面的营收占比在85%以上,产品结构调整难度颇大。所以近年来三全的发展战略主要放在了两个方向:一是发力B端市场,二是寻找新赛道。

从2017年开始发力团餐和早餐市场,拓展了海底捞、呷哺呷哺、永和等餐饮客户,营收和利润才开始有回暖迹象。2019年至2021年,三全餐饮市场营收分别为7.84亿元、9.39亿元和11.71亿元,已经成为其营收不可忽视的力量。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看,B端市场虽然小有成就,但强敌环伺。众所周知,三全在C端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但在B端却没有绝对的统治力。

脱胎于思念的千味央厨近年来开始攻克B端市场,对于三全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威胁。更何况在B端领域,安井、海欣等企业的实力更是不可小觑。所以能看到在2021年之后,三全的B端业务开始降速,2022年B端营收12.13亿元,增幅仅为3.56%。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状况,不仅是因为竞争加剧,还在于三全的产品结构。速冻米面食品无论在B端还是C端,进入降速期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安井食品的快速崛起,离不开火锅食材的功劳。而三全的强项却是小笼包等面点类产品,完美避开了火热的涮锅赛道。

get?code=MGU4MmYyN2U5ZmI4MDEzY2JiYzc5NTE5OGU2OGJiNDksMTcwNDMyNjAzNzAwMQ==

尽管近年来三全开拓了全新的涮烤类产品,尤其在2023年开始涉猎牛羊肉业务,并且和美利华等全球知名肉企建立了合作关系,确保货源质量,满足了商用和消费级市场的需求,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其涮烤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2022年三全速冻调制类产品营收仅为8.38亿元,尚未给其业绩带来强大助力。而在预制菜方面,三全早在2014年就推出过“三全鲜食”项目入局预制菜,不过以亏损告终,2021年又重新加码,但这次能否脱颖而出依旧未知。

这是因为预制菜行业虽然火爆,但缺乏严格的统一标准,消费端声音两极分化。而且这个万亿大赛道,入局者非常多,不仅有安井、春雪、龙大等传统食品企业,也有盒马、叮咚等线上电商入局。只能说三全的预制菜有了眉目,但离成功还很遥远。

结语

古语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全在三十周年之际迈入了业绩新高峰,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上的疑惑。新消费时代下,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不管是预制菜还是牛羊肉,本质上反映的都是三全在产品上的忧虑。

好在得益于全渠道和工厂优势,三全还有很多选择。例如投资锅圈布局新餐饮,推出空气炸锅等新兴小家电食材,努力摆脱速冻老三样的束缚。不过随着新一轮速冻大战的到来,三全也应该做出正确选择,优化产业结构来迎接全新挑战。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新年预测新风向,满帮会在交通运输回温潮中取得什么表现?
« 上一篇 01-11
自然堂失速,伽蓝集团更名恐难解围
下一篇 » 01-11

相关内容

南昌红谷滩简一医美被网友避雷,机构两次登上本地维权新闻!
“科技卫浴”能撑起九牧的千亿野心吗?
微波炉业务步入瓶颈期,格兰仕收购惠而浦恐难破局
“滴血劫财”再现医美江湖,广州曙光医学美容恐晚节不保!

热门文章

标签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