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10余年依然兜兜转转,阿里国际的顽疾在哪?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国内零售市场见顶后,出海谋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共同的选择。而相比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国际”)早在2010年就开始布局面向海外客户的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以拼多多海外版Temu、抖音海外版Tiktok为代表的跨境电商平台,算是十足的后来者。
不过,按照Temu等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速度,阿里国际的发展似乎显得“要紧不慢”。根据最新公开的财报数据,2024财年第二季度,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国际”)实现营收高达245.1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3%,是阿里旗下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
对比之下,有数据显示,从2023年5月至10月,Temu在法国的销售额增长了6倍,远超阿里国际的业绩增速。而且,阿里国际对阿里巴巴集团业绩大盘的贡献,过去一直停留在个位数,如今也仅占11%。由此可见,无论是横向对比同行,还是纵向对比阿里巴巴业绩大盘,阿里国际都属于边缘化的存在。那么,阿里巴巴为何会起一个大早,赶一个晚集?
蒋凡带队的阿里国际,真的上道了?
回溯阿里国际的发展史,阿里国际上线速卖通,并将其业务模式由最初的B2B形态,逐渐转向了B2C企业对消费者模式,算是里程碑事件之一。
彼时,速卖通也被平台商家视为“国际版淘宝”,以及阿里电商出海的第一步。此后,阿里国际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周期,并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逐渐在东南亚等地区逐渐站稳脚跟。
例如,注重东南亚市场的Lazada,印尼最大电商平台Tokopedia,以及土耳其市场电商Trendyo和南亚电商平台Daraz等等。
作为阿里巴巴组织结构调整后的六大业务集团之一,阿里还于2022年1月,任命此前被业界称为阿里太子的“蒋凡”担任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CEO,负责海外市场的开拓。
不过,即使是光环耀眼的蒋凡“带队”,阿里国际依然没有走出亏损的泥潭。据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4财年第二季度,阿里国际经调整EBITA亏损为人民币3.84亿元。由此可见,阿里国际的营收规模与盈利能力,都正在经历严峻的挑战。
在内部盈利与外部竞争的双重压力之下,阿里巴巴也无法放慢全球扩张的步伐。例如,2024年的第一周,阿里巴巴国际站宣布,将推出半托管服务。
为商家提供专属营销活动,门到门物流履约,逆向退货服务等运营托管解决方案。且招商活动预计2月3日上线,并陆续开放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英国、德国和法国6个国家站点,未来还将扩展到东南亚市场等20个国家站点。
实际上,阿里国际目前推出的托管服务,早已有Temu、Shein等玩家吃螃蟹,甚至相关服务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而阿里国际此时跟进,显得有些后知后觉。而回顾阿里国际的发展,之所以慢了很多竞争对手半拍,或许也与其早年的战略摇摆有一定关系。
而且,业绩不行一把手就下课,似乎成了阿里国际发展国际业务的习惯性操作。以Lazada为例,据了解,2018年起,阿里巴巴开始向Lazada总部和各分部派驻高管和一线员工。包括曾负责阿里全球化投资的董铮、资深总监张一星等,以及阿里合伙人彭蕾。
期间彭蕾取代了德国人Max Bittner,随后又将CEO的座椅交给了Lazada的创始人之一皮尔·彭龙(Pierre Poignant),自己则担任了Lazada集团的董事长。直至最终蒋凡全盘掌舵。
尽管蒋凡接手后,阿里国际的业务出现了明显的增长态势。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阿里国际想要在短期内实现盈利、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还存在着巨大的压力。而新上任的蒋凡,也难言轻松。
阿里国际的机遇与挑战
5月初,有市场消息称,阿里巴巴的国际在线商务部门考虑在美国IPO。不过,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对此予以辟谣:目前没有上市计划。
尽管阿里国际也具有完善而健全的供应链、支付、物流、服务等闭环商业系统,也有阿里云等技术加持下的云服务优势,以及依靠阿里巴巴B2B业务形成的全球化商业视野,而且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板块进行分拆,有利于阿里巴巴的集团资源进一步聚焦,从而提升其海外业务的业绩水平。
但是对于阿里国际而言,最大的机遇与挑战或许都来源于外部,甚至并非靠阿里财团的资本实力、资源实力就能“摆平”的。
一方面,按照阿里最新的财报数据,其国际商业零售业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Trendyol、Lazada和全球速卖通的收入增加。但是,据了解,Trendyol所在土耳其,市场规模有限。而Lazada押注的东南亚市场,则面临Shopee等实力玩家的竞争。放眼全球,阿里国际的全球速卖通则需要面对Temu、Wish、Shein等强劲对手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另一方面,阿里国际从阿里巴巴分拆后,对于蒋凡而言,是动力也是压力。因为过去在阿里大盘的光芒之下,阿里国际的业绩表现即使差强人意,或许也并不“显眼”。而一旦分拆开来汇报业绩数据,恐怕很容易看出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因此,在阿里国际单独报告财务数据时,阿里国际也被视为阿里巴巴业绩的“显眼包”。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引来行业的高度关注。媒体关注度过高对于“强敌环伺”的阿里国际而言,显然并非好事。甚至阿里国际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去应对因为发展不力带来的舆情。
除此以外,蒋凡或许还面临内部组织与管理效率的挑战。例如,此前蒋凡为了提升团队“战斗力”,还将Lazada在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三地公司的CEO也更换为在当地成长起来的业务负责人。
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蒋凡未来所面临的挑战,除了来自外部竞争外,还要看企业组织架构系统的合理性,以及企业文化的健康程度、员工凝聚力。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的进出口规模达到了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6%,这一增速显著高于进出口总值增速。与此同时,跨境电商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5年前的不足1%增长到去年的5.7%左右,增长势头明显。
毋容置疑的是,海外市场是一块大蛋糕。而早早出发并背靠阿里巴巴集团的阿里国际,不会放弃海外市场,也不能放弃海外市场。只是,这条路阿里巴巴已经走过了10余年,可谓道阻且艰。
跨境电商激战正酣,阿里国际胜算几何?
随着跨境电商行业的爆发,国内跨境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业内人士最直观的感受是,此前同时瞄准北美市场的Shein及Temu正在通过互相起诉的方式,试图在海外市场“打压”竞争对手。
虽然目前阿里国际尚未表现出很强的“进攻”势头,但是一旦行业竞争加剧,阿里国际或许也不得不参与头部玩家的供应链资源之争、流量之争以及消费市场的争夺,甚至连国内常见的“价格战”,也将因为各大玩家的“短兵相接”而在所难免。
实际上,阿里国际过去征战海外市场,也经常因为竞争力不足,最终无功而返。例如,2021年,阿里巴巴就推出了跨境B2C独立站AllyLikes,这个平台主攻物美价廉的服饰品类产品,主要针对年轻的欧美女性,甚至目标用户都与Shein高度重叠,因此也被指对标Shein。
只是,根据similarweb数据,自2021年9月创下23万的流量峰值后,AllyLikes流量便持续下行,截至2022年11月,其月均访问总数仅有2.4万。由此也似乎预示着,通过独立站模式与Shein对决的模式,阿里国际已经败下阵来。
阿里在依靠独立站出海PK 跨境电商快时尚巨头Shein的这条道路上,就剩下一口气了。
穷则思变,在独立站模式行不通后,阿里巴巴又开始了B2C模式的尝试。2023年11月底,阿里巴巴推出了针对西班牙中高端市场的Miravia,据了解,这也是继速卖通,Lazada之后的另一个平台型的电商业务模块,包括女装、美妆、家居、食品、保健、清洁等品类。
只是,早在2008年就在海外市场“横冲直撞”的Shein,已经吃掉了目前海外的大部分市场,作为行业后来者的阿里巴巴,还得面临后起之秀Temu等玩家的激烈竞争,阿里国际能够手握多少筹码?
通过其先后尝试独立站、B2C模式却并无下文,而且后知后觉、亦步亦趋推出运营托管模式也足以看出,阿里国际似乎还在其业务模式探索方面,兜兜转转。如此,恐怕阿里国际难有胜算。
结语
在速卖通、Lazada等跨境电商业务虽有增长,并依然显得有些波澜不惊之时,Miravia采用受邀入驻模式,并坚决定位高端,也被视为阿里国际避开淘宝面向低端市场弊端的又一尝试。
只是,虽然定位高端可以有效避开与Temu和Shein在低价格段商品销售之间的竞争,但是也注定会让其市场规模增长,更快遇到瓶颈。由此来看,虽然阿里出海迎来的是一片星辰大海,却也可能遭遇风险不可预知的险滩。
以其重金押注东南亚市场的Lazada为例,随着二级市场持续的动荡以及一级市场对科技公司估值的缩水,Lazada电商已经暂缓融资计划,而且,还将遭到本土头部电商的“打击”。 而其他几个跨境电商平台,要么刚刚开始试水、要么正在水深火热之中,或者强敌环伺难以杀出重围。
业内人士认为,拼多多的市值反超阿里巴巴,就是拼多多凭借Temu胜出阿里国际的信号。而在国内市场节节败退的阿里巴巴,就能在“起得更早”的海外市场扭转局面吗?可以预见,海外市场将是国内各大电商巨头“打赢下一场战役”的重要筹码,希望阿里国际能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