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连数字的跨境支付生意,不好做了!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国内支付市场,除了跨境支付外,几乎没有空白地带。作为中国最大的独立数字支付解决方案提供商,连连数字可谓见缝插针,找准了定位。2023 年前三季度,连连数字甚至创出了13120 亿元的TPV(支付服务总支付额)。
在这样的“高光业绩” 之下,连连科技也在冲击二级资本市场时显得十分得意。1月上旬,“连连数字”再次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欲再次冲击IPO谋求上市。
不过,最新招股书显示,2020至2022年,连连数字3年累计亏损达20.324亿元,其子公司占比高达9成。而且,面对跨境支付赛道竞争日益加剧,连连数字从A股递表转战至H股,已经凸显出其发展之不易,未来或许仍然不可掉以轻心。
接连亏损,净资产偏低
众所周知,在资本眼中,一家企业的价值,不仅要看企业的营收、净利润。还要看企业的财务结构是否健康。
据介绍,连连科技的数字支付服务可细分为全球支付及境内支付。其中境内支付是指,连连数字作为支付服务提供商,通过为企业客户提供数字化平台,整合终端买家在购买商品时发起的各种在线及线下支付方式的支付信息,帮助企业客户简化其收款流程并降低运营成本。
据了解,连连数字于2015年开始,发展跨境电商领域支付业务。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服务C端用户所不同的是,连连数字主要面向B端(商家)支付。
不过,分析连连科技的营收构成,却难言健康。例如,虽然连连科技的定位是主打跨境支付,实际也包含了国内支付部分,而其数字支付服务也可细分为全球支付及境内支付,且相比而言,境内支付虽然贡献了大部分的TPV,却带来了仅仅2-3成的收入。
据连连数字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以及2023年前三季度(下称“报告期”),其境内支付的TPV分别为7431.1亿元、8360.4亿元、1.02万亿、1.19万亿,占总TPV的87.5%、86.1%、88.3%、90.7%。
究其原因,与全球支付相比,境内支付的费率通常较低,所以境内支付有关收入仅占连连数字营业收入的27.2%、22.9%、20.4%、19.2%。分别为1.6亿元、1.47亿元、1.51亿元、1.42亿元。
除了营收结构与其定位不完全相符外,连连科技的盈利能力也十分堪忧。数据显示,连连数字报告期内经营利润均为亏损,且亏损金额有扩大之势。分别为-1960.6万元、-6562.1万元、-9986万元、-1.27亿元。而且,归母净利润亏损更是高达-3.68亿元、-7.47亿元、-9.17亿元、-6.08亿元。其中,2021年和2022年的亏损金额,甚至比连连数字当期的营业收入还高。
据分析,导致连连数字归母净利润大幅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受联营公司亏损拖累。报告期内,该公司给连连数字带来除税前利润的影响分别为-3.28亿元、-6.87亿元、-8.05亿元、-4.71亿元。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连连数字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总资产有些相比2022年略有增加,均在100亿元以上,但是截至2023年9月30日,其净资产仅有5.69亿元,相比2022年的10.6亿元几乎减半。因此业内人士也较为担忧,一旦连连数字缺少资本输血,未来是否会资不抵债?
上市一波三折,被资本裹挟从A股转战港股
作为数字支付赛道的玩家之一,连连数字并非没有优势。例如,在支付行业最重要的合规性方面,连连数字已经建立了由64项支付牌照及相关资质组成的全球牌照布局。
招股书显示,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能够通过覆盖超过100个国家及地区并支持使用超过130种货币进行交易的全球支付网络为客户提供服务。而截至2023年9月底,连连数字已累计为电商、零售、旅行等全球约320万家商户和企业提供服务。
也正是因为连连数字在跨境支付方面的超前布局,以及业务覆盖范围巨大的优势,连连数字在资本市场也非常受投资者欢迎。据不完全统计,连连数字在首次IPO前,累计融资超41亿元,投资方包括光大投资、赛伯乐、红杉中国、中金资本、泰康保险等明星机构。
早年,连连数字瞄准的也是国内支付,在2011年,连连数字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不过,彼时的支付市场,早已是红海一片,甚至格局初定。
一面是支付宝、微信凭借海量的用户规模而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另一面则是快钱、易宝、汇富天下、拉卡拉等几家独立的第三方,都已在支付市场征战多年,可谓行业老兵。连连数字也正是在国内市场难以攫取市场份额后,开始转战海外,并在跨境支付赛道逐渐拥有一席之地。
不过,连连数字的发展看似顺风顺水,却在上市方面有些波折。例如,连连数字早年冲击科创板,却因为考虑在港股上市,能够获取更多境外资本以及吸纳各类境外的国际化合作平台,而最终确定放弃A股IPO,最终转向港股递交申请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征战港股资本市场,连连数字也有被资本裹挟着前进的意味。据了解,本次IPO之前,连连数字与部分投资者签订了对赌协议,如果连连数字IPO失败,则部分对赌协议将恢复效力。
而一旦连连数字IPO失败,则此前投资者的部分特别权利将恢复,包括优先购买权、优先选择权、共同出售权、知情权、清算权及反摊薄权等。到那时,恐怕连连数字将会十分被动。
由此可见,虽然连连数字放弃科创板,转战港股资本市场,却无异于被资本“绑架”,而其未来的发展,恐怕仍将面临诸多变数。
支付赛道硬碰硬,连连数字恐独木难支
支付行业的头部效应,并不影响这个赛道变得拥挤。正如连连数字的《招股说明书》中提到,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境内已经有超过190家公司取得了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证。
而且,其中有100多家获得了数字支付相关业务的牌照,30多家获得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批准。这也意味着,在国内市场,连连科技除了面临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巨头的竞争外,还面临着很多中小玩家的巨大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头部效应之下,支付巨头吃肉,中小玩家只能喝汤。要知道,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境内支付宝与财付通的市场份额,合计占比超过94.4%,剩余的支付企业只能瓜分剩下的零头部分。更为致命的是,随着近年电商行业的增速放缓,也让数字支付业务的增速随之下滑。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从2022年以来,中国的数字支付服务市场的增速也将从原先的16.1%下降到14.3%。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支付市场显然已经没有太多增长空间。
而在连连数字重点押注的国际业务,连连数字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容小觑。一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日渐凸显,相比连连数字,国外本土知名支付企业也有着更为明显的地域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跨境业务的增速也难保持积极增长,加上国内、国际银行在数字支付、跨境支付中均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样会冲击连连数字的主战场。从而导致连连数字面临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恶劣。
除此以外,支付类的产品由于工具属性强,虽然使用频率高、但是粘性差,因此也十分注重生态化布局。以微信支付宝为例,支付宝依托的是电子商务,微信支付依托的则是其微信、QQ等国民级通讯类APP。
虽然连连数字的业务模式以2B为主,但是如果产品与服务功能过于单一,给其用户规模的增长所带来的挑战,也将不言而喻。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的连连科技,或将陷入独木难支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