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医养拟赴港上市,养老产业的盈利难题有了答案?
提及银发经济,大众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养老产业,在市场需求推动下,这一细分赛道的增长已势不可挡。单从入局者的积极性就可以把握到赛道前景之广阔。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拥有养老相关企业36.2万家,2023年新增注册企业7.2万家,增速25.7%。从成立时间来看,成立于1到5年的企业占比最高,达到48.2%,成立1年以内的企业占比20.2%。
不过,目前养老产业仍较为缺乏成功盈利的范式,无论是跨界而来的保险公司,还是VC投资的养老院,都仍在探索能持续生效的盈利模式。
这一背景下,中药老字号同仁堂计划将旗下医养集团在香港主板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这是否意味着行业盈利难的问题有了更优解?
医养产业蓬勃发展,老字号品牌进击
北京同仁堂医养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医养”)是同仁堂旗下的全资二级集团,致力于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打造集医、食、居、养、文娱为一体的中医特色大健康生态圈。
深入来看,以制药为核心的同仁堂集团成立医养公司,或主要受到市场渐增的巨大需求驱动。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加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市场需求迅速扩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1%,据测算,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养老需求激增。
而国内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在人口增长速度、年轻人婚育意愿等多重因素作用下,“421型”家庭(由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模式)增多,家庭养老的压力也相应增加,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不过,社区居家养老和养老院等机构养老模式,主要是解决老人的家政餐饮等“日常所需”,难以兼顾医疗诊断、慢性病护理等方面。
据相关调研,许多养老机构表示能够保证老人日常起居的基本需求,但因为规模、资金限制,对于老人医疗、文娱、体育等多元化需求满足能力不足。
而这样的问题,或根本上源于养老和医疗是相对独立的体系,养老院很难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医院又很难分出精力再运营养老机构。
市场供需的缺口,便是企业的发展机遇。当前,许多企业正在紧扣“医疗+养老”开展业务布局。有保险公司跨界布局,如泰康保险旗下的泰康之家,打造护理功能齐全的养老社区,并通过与综合医院合作,实现一个社区配一家康复医院来完成医养在服务链条上的结合。
也有互联网企业完善业务版图的尝试。如京东健康围绕监测治疗、中医理疗、慢病用药等场景,在全球范围内引入适老产品,打造全面、专业的商品供给池,并提供主动式、专业化的医疗与健康在线管理服务。
同仁堂等老牌中医药企业自然也不甘落后,尤其在自身具有一定差异化竞争力的情况下,进击更有必要。
首先是中医药养老的优势较为显著。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历史十分悠久,积累成果丰富,能够匹配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要,市场接受度较高。
具体而言,中医理念下的老年医疗护理,基于“治未病”思想,除了药物疗法外,还有许多特色鲜明的非药物疗法。如老年康复方面的针灸,护理方面的中药熏洗治疗、脐疗、艾箱灸、穴位贴敷等,养生方面的五禽戏、八段锦等。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曾指出:“中医药健康有三千年经验记载,拥有许多理念、药物和方法技术,老百姓对此接受度很高,因为它就诞生于民间。”
其次是“老字号”品牌效应加持,更容易获得老年消费者的信任。近年来,养老领域旁氏骗局频发,许多养老院资金链断裂爆雷,市场的信任度在乱象中持续降低,相关企业重新获取消费者信任的成本也在变高。在此背景下,同仁堂这类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或更能进一步彰显优势。
基于市场前景广阔和自身品牌优势加持,同仁堂医养集团在医疗领域已托管、划转、并购4家专科中医院、近10家社区医院,逐步实现从大型医院到社区诊疗机构、涵盖线上及线下的分级式、网络化布局。而为了进一步夯实护城河,放大领头羊效应,冲击IPO成为必要之选。
但资本市场十分看重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于品牌价值兑现有着较高要求,那么,在行业缺乏盈利范式的当下,同仁堂要怎样破题?
银发经济蓝海风高浪急,该如何破解盈利难题?
虽然我国医养行业规模持续打开,但从相关企业实际的业务经营来看,仍有一些烦忧待解,其中盈利问题是市场的重点关注项。
以前文提到的泰康养老和京东健康为例。其中,泰康养老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无法自我造血,为了维稳业务发展,日前泰康集团计划拿出20亿元对泰康养老“输血”。京东健康虽然已实现扭亏为盈,但主要依靠药品销售增长,养老板块的贡献并不明显。
从企业布局来看,过高的成本投入牵绊着医养业务发展。实际上,医养业务产业链条庞杂,从前期的社区养老院建设、护理人员招聘,到后续的医疗资源引入,均需要企业不断加码资金投入,成本压力可想而知。
或受到成本影响,相关服务的普惠性也难以得到较大提升。具体而言,养老机构收费与老年人承受能力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匹配。
北京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赵丽君曾表示,全市养老机构月均收费约5500元,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机构收费普遍在7000元以上,而多数老年人月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左右。
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压力,许多家庭会选择居家护理,相关企业也陷入了成本无法在运营中摊薄的困境中。
而成本压力的存在也一定程度反映了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升。平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李斗曾直言,养老最大的难点就是整合资源,养老需求端呈现多元化特点,对供给端而言,最大的考验就是需求挖掘能力和服务承接能力。
这种背景下,企业的盈利逻辑也开始显现。一是加快上下游资源整合,打造生态圈,实现成本的“去中间化”。
当前,同仁堂针对医养业务采取的动作也一定程度契合上述需求。比如,加快医养业务与旗下门店的配合,为周边社区中老年人提供具有同仁堂中医特色的针灸、推拿、理疗、慢病调理等康养服务。
截至2023年底,同仁堂共有线下门店1001家,依托集团总部庞大的线下医疗服务网络,同仁堂医养整合养老资源可以省去额外开设门店、医疗药品购买等中间环节成本,收费标准也有望降低。
二是以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营效率,推动医疗康养各板块业务的协同发展,形成内生增长优势。
数字化对企业盈利的重要性在各行各业已有所印证,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平台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层出不穷,这也构成了中医药老字号品牌的未来增长逻辑。
据悉,同仁堂医养已通过设立北京同仁堂互联网医院,以“互联网+”模式,深度整合同仁堂旗下的专科医院、社区服务中心、诊所、药店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在线诊疗服务。与此同时,医养集团内购电商新平台也已上线,计划全面实现线上线下多层级、全周期的医养结合,形成康养生态圈。
基于以上举措,同仁堂医养也取得一定业绩成果。根据2023年11月30日财务数据,北京同仁堂医养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计10.9亿元,营业收入7.4亿元,净利润3298.5万元。
总体来看,医养赛道正在蓬勃发展,但产业仍未真正迈入成熟阶段,这也更为考验相关企业对社会价值和商业利润的平衡能力。而从同仁堂等老字号品牌的布局来看,最大程度发挥品牌优势、活用固有资源,并借助数字化手段提高效率,是踏实走好医养创收路径的不二法门。
作者:好蓝不灵
来源:港股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