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PC,到底谁的梦想、谁的红利?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是1946年诞生的埃尼阿克,世界上第一台便携电脑是1981年诞生的“奥斯本1号”,世界上第一部智能手机是1993年诞生的IBM Simon。
它们之间看起来毫无关系,但却暗含一种关于创新的微妙潜规则——随着时间推移,产品创新对设备本身的改动越来越小,对设备能力的拓展越来越大。
说人话就是,IBM Simon和今天的智能手机已经有些形似;奥斯本一号和现代笔记本看得出基因的类似,也猜得到哪些地方继续改进了很多年;而埃尼阿克则只能让人把它划入超算的行列,和家用计算机不在一个次元。
(奥斯本一号。图源:维基百科)
所以,哪怕埃尼阿克最开始用于计算弹道数值,拥有“军转民”的高大上的能力,但显然不会有人拿它和今天已经能部署AI的个人电脑相比。这是时代的鸿沟。
在今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创新已经不太容易出现在产品形态上,产品的综合能力才是突破口。因为科技的唯一朝向,和一切进化,都是为了暗中给未来会诞生的某些终极技术铺平土壤。因此,我们遇到AI PC,就像是一种命中注定。
PC,又见PC
发明“奥斯本1号”的亚当·奥斯本是个“神人”,B站UP主小约翰可汗曾经为其制作过一期“如何在年入上亿后迅速破产”的个人生平视频——在发明便携电脑后的十年间,奥斯本相继探索了软件捆绑销售、低价抢市场再迭代收费模式等超前理念,但都因为和当时的软硬件市场环境不匹配,没能走得更远。
而在隐退前的最后一年,1992年,奥斯本成立了“诺提克”公司,在一个笔记本电脑尚未彻底定型的时代,提出了一个天才想法:人工智能。他希望,计算机能实现人机互动功能,比如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从而帮助人类执行指令和任务。不出意外地,这个想法再次因为当时的条件限制夭折。
但到了今天,用个人电脑承载人工智能的时代,真的来了。这是PC功能史无前例的拓展。
为什么是AI PC?或者说为什么PC会在这么多年后又和AI“灵魂契合”?在去年底联想联合IDC发布的业内首份《AI PC产业(中国)白皮书》中,它们用自己的答案,给当年奥斯本的疯狂创想做了一番来自未来的解释:
· PC具备全模态的人机自然交互条件。奥斯本之所以敢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大胆尝试PC的进化,就是因为PC已经能和人类的声音、文本、图像内容,形成沟通的链路。
· PC是承载最多场景的个人通用设备。它的软件生态起步很早,人类社会有一大半已经属于计算机世界。所以在PC平台上,AI能做的工作更多。
· PC是迄今为止最强的个人计算平台。受摩尔定律和半导体行业发展影响,短时间内人类应该找不到颠覆现有算力模式的新产物。PC的性能之前被人类使用场景限制,但AI这个“性能怪”刚好适合PC。
· PC是存储容量最大、最受信赖的安全终端。通过对本地配置、云端应用和本地化部署的灵活应用,PC在功能持续丰富的情况下,可以把安全和隐私做到极致,甚至完全不开放。
(图源:联想集团)
所以,4月举行的2024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联想带来了内置个人智能体“联想小天”的 AI PC系列产品,并且确立了内嵌个人大模型与用户自然交互的智能体、配备CPU/GPU/NPU相结合的本地异构算力、建立个人知识库、连接开放AI应用生态、保护个人数据和隐私安全等几大特征。
这不是埃尼阿克式的创新,但对AI的未来发展而言,联想站在AI PC的“造物主”行列里,成就绝不会低。
新物种时代:智能体
今年1月的CES 2024上,Google Brain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副教授、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的老师吴恩达,和斯坦福大学Human-Centered AI研究所联合主任、谷歌云(Google Cloud)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飞飞,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对话。
双方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将在2024年继续深化,成为“下一次数字革命或工业革命真正的变革性驱动力”。但双方分别提到了对个人来说更有价值的一点:
吴恩达认为:“在你的笔记本电脑、个人电脑或工业 PC 上运行边缘人工智能,这方面的能力实际上比大多数人认为的要好得多。我认为这将推动很多设备的销售,也将推动很多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李飞飞则认为,人工智能实际上会替代具体的“任务”(task),而不是整个工作岗位(job)。
一个是AI PC的使用方式,一个是具体的工作逻辑,合在一起,就为普通人指点了迷津。
首先,AI PC具备“端”的价值。过去这些年,智能手机离普通人更近,PC总是扮演上班工具的角色。这是因为,很多人其实并不需要用到PC的高阶性能或配置,英雄没有用武之地。
(图源:中金公司)
但是可以预见,因为大模型和AI技术的介入,PC溢出的能力将得到更多利用。甚至对现实的端侧应用来说还不够,还需要加码——有多大算力,办多大的事儿。所以,联想提供了CPU/GPU/NPU相结合的本地异构算力。搭配上引入端侧智能体,人人都有可信可靠的AI。
这不是说PC加上大模型就变成了AI PC,而是说在大模型的引导下,普通人将能更多发挥硬件的潜能,进而带动PC和大模型的升级。当然,端侧布局的安全性也明显提升,尤其是对企业级应用而言。
其次,要激活“端”的价值,需要“云”的协同。更确切地说,是需要一个符合AI时代需求的基础设施网络的支持。中金公司指出,若只依靠云端算力支撑模型推理,成本及能耗会显著增加,所以端侧有独特的应用驱动价值。而同时,如果是企业级的复杂应用,能和云侧部署的通用大模型协同工作,创建一个AI全能覆盖的空间,自然会让AI PC更聪明。
联想从2017年就开始基于“端-边-云-网-智”新IT架构着手全栈AI布局,目前已成为中国首个完成全栈AI布局的AI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而且,联想在自身具备丰富的AI服务器、AI存储等高性能计算产品的基础上,提供了智能混合云平台、AI平台工具等服务支持,提升了端云协同的潜力。
最后,贾维斯之所以是贾维斯,是因为能力,而非酷炫的操作方式。AI PC的价值要让更多用户看到,不但要“复刻”通用大模型和云端智能体的功能,还要和PC应用结合起来,创造感官体验的直接进步。
(图源:联想小天)
这是联想AI PC个人智能体——“联想小天”的领地。“联想小天”既可以实现通用大模型智能体擅长的绘画、PPT制作、文档处理等能力,还能和PC宿主的使用情况相结合,提供即时型服务。“联想小天”是一个智能体,PC本身也有智能化能力,通过和“联想小天”的自然语言交流,用户的需求和工作就会被拆解、规划、执行。
如果是企业版,企业智能体会分散入企业系统内的多个终端,宛如一支AI“军团”,将所有的数据信息管理利用起来,变成生产力。
这就是李飞飞所说的,人工智能对任务的替代,也是普通人能和AI PC擦出的火花。下一个时代,我们将和智能体共生。
后中争先
如果按最初创造PC、AI这些事物的人的想法看,今天的所有人,都是后来者。因为,那一个引爆世界的想法早就酝酿出来了。
但是,我们一般褒奖敢为天下先的行动,是因为我们赞誉他们的突破性。而从实际行动来说,时代不会总是给天才写“爽文”,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者,往往很难把实际行动贯彻到十年、二十年之后。它们大多只能开路,无法远征。
相反,贡献最长久的,是和行业一起走了很远的人。在恰当的时候,这些人和企业会推动天才想法落地,变成社会的生产力,这就是“后中争先”。它之所以如此演化,是因为技术和商业的发展,都要遵循周期的规律。
比如,在大模型初生之时,百亿千亿的参数量是无法放进PC的。但是,谷歌和Meta这样的公司用轻量化思维,创造了7B参数量的Gemma模型和Llama模型,并且不断迭代。而目前,联想在端侧的模型大小也约为7B,由异构算力共同决定。不经过模型压缩的过程,超大参数模型也落不了地,AI PC很难向应用的完全体靠拢。
(图源:中金公司)
另一方面,联想在端侧和基础设施侧都具备巨大优势——全球PC市场占有率第一,全球平板电脑前三,AI基础设施全球前三,科学计算供应商全球第一。这些成就的取得,经历了漫长的建设。没有这些时间和贡献,就不会有AI PC的发展,和“一体多端”战略的贯彻。
这个世界浮躁地追逐概念,但联想沉稳地守护了整个PC时代的发展,直到成为AI PC的定义者,将未来的画卷徐徐铺开。
几十年后,奥斯本只留给世界一个传奇,但世界正在回到奥斯本想象的轨道上来,只是接棒人已经变成了联想这种差不多同时代存活下来的企业——1984年,联想成立,至今四十而不惑。拨开迷雾的联想,脑海中已清晰呈现,通往AI时代的道路。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