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多元化受阻、渠道下沉乏力,来伊份将何去何从?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9月中旬,休闲食品企业来伊份首家仓储会员店正式开业,引发了业内关注。
作为“中国零食第一股”,来伊份的对外宣传口号,是“坚持不打价格战”。不过,在依靠“价格战”异军突起的量贩零食品牌的冲击下,来伊份近年却一直处于阵痛期,因此也试图通过会员模式破局。
2024年上半年,来伊份更是交出了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告负、由盈转亏的成绩单。对于业绩变动,来伊份将其原因主要归结为,外部宏观经济及社会消费市场趋势影响。
但是,同为休闲零食赛道的头部企业三只松鼠,2024年上半年总营收、归母净利润却分别大幅增长75.39%、88.57%,却让其这种业绩解释,显得毫无说服力。
尤其是来伊份上半年对部分区域门店结构进行调整,导致直营门店收入同比下降,当期利润不达预期,更是难以让投资者满意。
那么,随着休闲零食市场的增长逼近天花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来伊份将如何突破困局?
直营利润不达预期,盈利能力存疑
据来伊份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来伊份实现营业收入17.92亿元,同比下降15.05%;归母净利润1492.45万元,同比下降72.5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88.88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据分析,来伊份直营利润不及预期,或是业绩拉胯的主要“拖累项”。
而根本原因是,过于几年休闲零食赛道的黄金期,来伊份却过于依赖线下渠道,导致错失电商行业高速发展的时代红利。而且,在其重加盟,轻直营的策略下,其直营利润也远不及预期,从而让其整体的业绩表现,有些差强人意。
从传统门店发展起来的来伊份,线下渠道一直是其优势所在,但是也成为其如今高速发展的掣肘。据了解,来伊份目前的销售渠道,主要分为直营门店、特渠团购、电商以及加盟。
一直以来,直营门店是来伊份的主要渠道,甚至时至2023年,其销售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时,该渠道的业绩贡献依然在60%以上。
不过,直营模式既有品牌形象与产品质量更可控的优点,却也有很多肉眼可见的弊端。例如,直营模式扩张速度慢、场地租金、销售费用投入成本高。
来伊份自然也意识到直营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近年来不断减少直营门店的数量,同时开始布局加盟模式。
据了解,早在2017年,来伊份就推出“万家灯火计划”,放弃全直营模式,同时加快推进加盟,以保持其线下渠道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来伊份的直营门店比例早已占比过半。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至2023年末,该公司直营门店分别为2194家、2128家、1910家,分别减少175家、66家、218家,同时加大全国的加盟力度,截至2021年末至2023年末,其加盟门店分别为1294家、1494家、1775家。
不过,即使是依靠加盟这种“轻资产模式”,来伊份也难以仅靠线下渠道与头部其他品牌抗衡,甚至因为其内部经营策略的调整,导致其2024年直营利润不及预期。
而其转盈为亏的财务数据,也足以说明,在加盟模式上“一路狂奔”的来伊份,盈利能力也十分堪忧。
零食赛道“烽烟四起”,来伊份恐难独善其身
虽然休闲零食行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增长放缓,但是依然在扩容。而且各传统零食头部品牌的情况,却因为参与者越来越多,而显得不容乐观。
据前瞻研究院预计,2023年至2028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10%,到2028年规模可达到2.6万亿元。
不过,近年以来以鸣鸣很忙集团为代表的量贩零食品牌的异军突起,却让传统的零食巨头也感觉到了压力。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6月,鸣鸣很忙旗下品牌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在全国的门店总数已突破10000家,成为零食连锁行业首个万店品牌,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
而就在前不久,赵一鸣零食创始人兼CEO赵定也对外透露,2023年集团营收约为200亿元。由此可见,作为行业后起之秀,鸣鸣很忙集团确实在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崛起。
众所周知,量贩零食店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更平价。相关数据显示,客单价方面,赵一鸣要比其他几个品牌低出了近20元,在如今的消费背景下,低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
无独有偶,2023年11月,良品铺子董事长、总经理杨银芬发布全员公开信,直言公司经营出现困难,并宣布良品铺子各渠道300款产品同步实施降价,平均降价幅度为22%,最高降幅为45%。也正是因为如此,良品铺子也在上半年交出了,净利润大幅减少超过80%的成绩单。
不过,来伊份似乎并不屑于“卷入”价格战。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不少零食企业开始“卷”价格,但是毛利率领先行业的来伊份,却公开表示“不打价格战”,要用“新技术”提升产品品质,从而增强竞争力。
只是,其在技术方面的投入,却与其宣传口号并不相符。从财务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来伊份的研发费用为227.57万元,同比减少37.9%,而业内公司同期的研发费用中位数为536.68万元,远不及洽洽食品和盐津铺子今年一季度超过1500万元的研发费用。
因此,当行业大打价格战之时,坚守技术路线、把身份“端着”的来伊份,恐难独善其身。其面临的发展压力,通过营收不断增长,但归母净利润却起伏不定,就可以窥见一斑。
历年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2年期间,来伊份的营收从32.36亿元一路攀升至43.82亿元,但是,期间其归母净利润的最高值,却停留在了2016年。
这也意味着,在行业竞争加剧之时,来伊份的盈利能力,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多元化挑战仍在,第二增长曲线难寻
实际上,虽然来伊份的主营业务业绩表现有些高低起伏,但是其并没有放弃多元化的尝试,以在主营业务之外,找到更多可能。
例如,在咖啡赛道,来伊份不仅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现磨咖啡售卖业务,而且不断升级其咖啡品牌。从最初的“来咖啡”升级为“来咖Laicup coffee”,并快速拓展了近千家门店。
此外,来伊份也没有错过近年热度较高的气泡水赛道,也推出了首款气泡水——湃湃柠。与此同时,来伊份甚至还跨界进入白酒行业,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醉爱酒业有限公司,推出了自有品牌酱香型白酒产品——“醉爱”系列。
为了打造第二条增长曲线,来伊份还跨界到了乳制品、锁鲜卤味、冷冻食品、预制菜、水果生鲜、粮油调味等品类,只是大多数品类,最终都不温不火,没有形成气候,更没有撑起公司业绩的大梁,成为第二增长引擎。
再好的产品,也需要通过有效的营销渠道推而广之。来伊份虽然在产品布局方面,一直对多元化念念不忘。但是在渠道布局方面,却似乎有些默守陈规。
以至于其在电商、量贩零食等赛道,有些“技不如人”。相关渠道的业绩贡献,更是微不足道。
除了多元化发展并不顺利外,其主营的零食业务,也经常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让公司陷入品牌信任危机。
例如,2024年6月中,多家媒体报道称,先是多位网友向《山东商报》投诉在来伊份购买的零食存在发霉变质、胀袋等问题。
随后,中国消费者报报道,小红书上也有几位网友发文称,来伊份的零食变质、有异物等。也正是因为来伊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来伊份也成为了很多媒体、自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
图片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微博截图
实际上,来伊份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被消费者投诉,并非个案。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多位消费者投诉,来伊份的零食变质、生虫、有毛发等。
而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来伊份也曾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例如,2022年9月7日,据天眼查信息显示,近日,上海来伊份食品连锁经营有限公司环镇北路店因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被上海市宝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10.9元。也正是因为这些客观事实的存在,让很多消费者对来伊份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很显然,品牌信任度不足,也将严重影响来伊份拓展第二增长曲线,形成新的品类、产品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这或许也是来伊份基本盘难保、产品多元化进度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
作为中国零售第一股,来伊份在该赛道的行业影响力不言而喻。但是,随着市场需求与行业格局的变化,来伊份一味地坚守传统线下渠道,也拖慢了其发展步伐,甚至让其在电商等渠道处于缺位状态。
虽然近年以来,来伊份依靠加盟模式,逐渐呈现出了规模效应。但是在量贩零食等平价品牌的降维打击下,来伊份不肯降低身段的发展策略,也为其市场下沉带来了挑战,更为其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带来了压力。
期待曾经的光环正在褪色的来伊份,能够靠产品多元化以及渠道变革、押注新技术,而找到一个突破瓶颈的新的发展路径,让其重新回到行业的“舞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