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汽车大厂让供应商降价背后,年度议价为惯例能成借口吗?

文/科技说说

“卷王”比亚迪,又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就在近日,一封题为《2025年比亚迪乘用车降本要求》的邮件,令业界和不少消费者认为比亚迪在对供应商“吸血”。这份邮件的主要内容,是比亚迪对供应商所供货产品提出要求: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

对此,比亚迪高管回应称,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比亚迪的此次“舆论危机”,将由年度议价去背锅?而供应商的降价,又会带来哪些影响?

汽车大厂让供应商降价背后,年度议价为惯例能成借口吗?

激烈竞争下,莫把惯例当借口

事实上,让供应商降价不单只是比亚迪一家车企。

同样是在近段时间,有媒体从汽车供应链人士独家获取的文件显示,上汽大通也向其供应商致信称,当前汽车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突出;随着新车大量上市,市场供需失衡状况预计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导致价格战难以平息……在说了一大堆话后,上汽大通“图穷匕见”——目标是降本10%。

同样是降价或降本10%,但比亚迪和上汽大通其实面临的处境截然不同。比亚迪在邮件中预计全年将突破420万辆销量大关,对自己的成绩进行了展示。而上汽大通的处境有些不妙——今年前10月其累计销售15.47万辆,同比减少14.4%,是上汽集团旗下下滑幅度最高的自主汽车品牌。

但有一点是相似的,二者都提到一个关键点——2025年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卷成本”将是2025年汽车行业的主旋律,为增强竞争力,它们需要整个供应链共同努力、持续降本。

换句话说,无论是在汽车行业占据优势地位的车企,还是表现不太好的车企,都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而它们虽然在产品规划、营销策略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共同选择的方式却出奇的相似——向供应商“开刀”。

对车企这样的做法,有部分人站在供应商这边,认为供应商太“可怜”了,面对车企的强势似乎“无力反抗”。而似乎是为了平息舆论风波,比亚迪高管给出回应称,“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基于规模化大量采购,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非强制要求,大家可协商推进。”

据了解,供应链中零部件定期降价是行业惯例。而且由于车企处于强势一方,供应链企业基本都会遵循。但这是否就一定是合理的?所谓的惯例,并不意味着就适用于所有情况下。

要知道,现在的汽车行业表现“很怪”,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中。有供应链人士就指出,近年来汽车产业链呈降价趋势,现在属于产能结构性或阶段性问题,整个行业都处于增量不增收的情况。

另据东方证券此前的季度分析报告显示,今年三季度整车公司盈利能力下行,零部件公司毛利率同比表现较弱。此外,财务数据还显示,三季度A股整车行业归母净利润167.36亿元,同比下降21.5%,环比下降21.1%;零部件行业归母净利润184.68亿元,同比增长0.2%,环比下降6.5%。

能够看到,现在的汽车行业陷入了“怪圈”。汽车的整体销量在上涨,但车企的利润在下降。而提供零部件的供应商企业,同样也处于利润不增长,乃至环比下降的态势中。这也意味着,高涨的销量背后,整个汽车产业链还存在一定的盈利问题。

这是否与手机行业有点相似?国产手机的销量在不断提升,但整个手机行业的利润大头却被苹果攫取了。据市场追踪机构IDC最新的研究显示,苹果及其竞争对手2024年的手机出货量将增长6.2%,至12.4亿部,但iPhone销量可能仅增长0.4%。不过IDC估计,凭借过千美元的平均售价,苹果的利润仍然遥遥领先。

车企如果是轻飘飘地一句“行业惯例”,就把问题抛给供应商,自己独享成本降低带来的益处,显然不能真正营造出正向的行业成长循环体系。

汽车大厂让供应商降价背后,年度议价为惯例能成借口吗?

乱象显现,破局方法至关重要

我们都知道,成本不可能无限降下去。如果不论实际情况,就一味地要求降价,供应商的利益会受损,最终是否会造成一系列不在预料中的结果?

比如就目前看,受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消息影响,已经开始有供应商的股价在呈现下滑趋势。其中,新铝时代在11月27日股价一度下跌超过3%。而截止11月28日收盘,新铝时代的股价下滑1.96%。要知道的是,新铝时代对比亚迪高度依赖。其对比亚迪销售产生的收入,在该公司收入中占比超过80%。

试想一下,当供应商与某车企深度合作、高度绑定的情况下,供应商面对车企的降价要求显然是无法拒绝的,而利润就有可能因此遭遇比较大幅度的侵蚀。相对来说,地位强势的车企为保障供应,对同一类零部件一般会保留几家供应商,让后者在价格谈判和产品质量上面临激烈竞争。

而为了强化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等,车企往往会“卷价格”,通过降价促销的方式来提升销量。这样一来,就会造成车企的利润下滑。自然而然地,车企会把成本控制的压力转嫁给件供应商。恶性循环由此形成。对供应商来说,接不接受车企的降价要求都会伤害到自己。

我们也看到,有极少部分供应商开始了自己的“反抗”。据了解,有供应商向比亚迪回信进表示强烈不满和严正抗议,称“比亚迪当前的做法不仅违背商业伦理,更是在无底线地透支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韧性,以及国内供应商的生存能力……这种层层压榨的模式,导致国内供应商陷入‘要么卷死,要么饿死’的恶性循环,甚至直接将优秀企业逼入破产境地,最终让行业陷入低端竞争的死胡同。”

是否因为车企的降价要求,就会导致供应商“卷死”或“饿死”,我们尚不得而知。但必须要承认的是,降价的确能够让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心仪的车型。不过,这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还有待商榷。

很多消费者也在担心,随着降价而来的是有可能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掺杂回料等乱象。或者车企为价格和生产效率等原因,在质检和验收环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和汽车整车安全,损害消费者利益。

车企“卷天卷地”,车价不断降低,消费者乐见其成;车辆品质下降、问题频发,消费者怨声载道。再叠加车企和供应商的利润表现都不佳的现实情况,如何找到破局的方法,对汽车行业的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是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产品品质?还是优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亦或是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些都成为汽车行业亟待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关键问题。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汽车行业才能够重新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亏损成常态,黄河旋风何时走出迷局?
« 上一篇 12-27
豹8出圈,比亚迪高端化稳了?
下一篇 » 12-27

相关内容

优质资产价值赋能,大宏桥找到了大重组时代的增长密码
药捷安康上市一波三折,背后挑战依然长存
最火“风口”的畅想:具身智能真的要来了吗?
药明生物业绩增长停滞,品牌价值成色几何?

热门文章

标签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