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轮胎卖爆了,中策橡胶开始冲刺了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赛道竞争越发白热化,很多新势力都在穿越生死线。虽然赛道火热,但车企们的日子并不好过。与之相反的是,中上游行业却非常滋润,例如轮胎赛道。今年前三季度,上市A股中的轮胎企业大半都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

近期轮胎圈热度最高的话题便是“轮胎一哥”中策橡胶(以下简称中策)更新了招股书。其实早在去年初,中策就向上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不过由于监管政策变化、财务资料过期等原因IPO进度非常缓慢。

如今轮胎赛道进入爆发期,丰源、泰凯英、浪马等企业都在蠢蠢欲动冲击资本市场。作为行业老大哥的中策,在资本化的道路上还和一帮小弟处于同一起跑线。而玲珑、森麒麟等新秀早就闯关成功。那么此次IPO中策能如愿以偿吗?

业绩稳固背后隐忧犹在

在轮胎行业里中策可谓是赫赫有名。一方面因为其资历深厚,是我国最早一批轮胎制造企业。旗下朝阳轮胎距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另一方面在于其傲人的业绩。截至2023年中策已经连续十六年稳坐国内轮胎一哥的宝座。

甚至在全球轮胎行业中,中策都能排得上号。在美国《轮胎商业》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轮胎企业75强排行榜”中,中策以47.72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居全球第九。如果以业绩来说话,中策冲击IPO简直是轻而易举。

2021—2023年,中策营收分别为306亿元、318.9亿元和352.5亿元;净利润由13.75亿元攀升至26.38亿元。这份财务数据可以秒杀A股中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不过轮胎企业想要征服资本市场却难如登天。

例如目前国内排名第三的玲珑,曾在2010年、2014年两次冲击IPO,直到2016年才圆梦沪市主板。轮胎新贵森麒麟也是“二进宫”才叩开了深交所大门。还有很多闯关失败的企业,例如海安橡胶、奥莱斯等。

get?code=OTA5YmRmMTE5ZDIwYzgzMGEwNDU4Y2M3NTVlNDZjNjUsMTczNDQyMDE0MTA4OQ==

之所以轮胎企业上市如此艰难,答案就在于轮胎赛道属于高风险、高投入行业。别看今年各大轮胎企业都春风得意,但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企业都在挣扎求生。2020年至今,破产拍卖的轮胎制造企业超过140多家,其中不乏经营十年以上的老厂。

经营不下去的原因很现实,轮胎企业饱受上游之苦。中策作为行业翘楚虽然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强,但也遭受了一定影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利润上的剧烈波动。

从2021年起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炭黑价格暴涨,中策就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2020—2022年,中策营收增长了36.27亿元,净利润却减少了7.76亿元。

当然随着原材料价格回落,从2023年起中策又恢复了高增长之姿。今年上半年净利润高达25.39亿元,同比上涨57.8%。不过从下半年开始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又迎来一轮强劲上涨。目前天然橡胶价格直逼2万元/吨,相交年初涨幅超20%。

可以预见的是,明年中策业绩或许再次进入增收不增利的状态。除了利润层面的不确定性,中策经营中的另一个隐忧就是资产负债率的过高。

2021—2023年,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2.61%、70.46%和68.67%。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依旧高于同行业水准。2023年玲珑和赛轮的资产负债率仅在50%左右。

轮胎行业本来就是重资产模式,中策体量大,资产负债偏高在所难免。真正让中策烦恼的是,赛道升级之下市场地位正遭遇着严重挑战。

三强变四足,优势被蚕食

今年9月,青岛双星发布公告,拟作价49.27亿元收购韩国知名品牌锦湖轮胎45%股份。交易完成后,锦湖轮胎将成为青岛双星子公司,纳入并表范围。

一旦重组完成,青岛双星营收规模有望超越赛轮、玲珑,从第九冲到榜眼的位置,仅在中策之下。届时国内轮胎行业将有4家营收过200亿的企业。中策尽管多年位于王座之上,但毫无争议的是,赛轮、玲珑等企业正在一步步向着第一的位置发起冲击。

例如在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乘用车轮胎企业10强”榜单中,青岛双星凭借锦湖的并入以219亿元的销售额,超越中策位居第一。排名第三的玲珑在销售额上和中策的差距已经缩小不到13亿元。

get?code=MmIxOGViZmFmOWM3MjJkZTg3MThlOTFiNjE4Mzk0ZjcsMTczNDQyMDE0MTA4OQ==

与此同时,国内全钢胎市场的萎靡又令中策的优势进一步减弱。今年10月份国内全钢胎产量1054万条,同比下降11.65%。事实上近年来,由于重卡市场表现不佳,全钢胎市场增速已经放缓。

据国海证券发布的报告,预计2024—2026年国内全钢胎消费量分别为7897万条、8140万条和8375万条,同比增长分别为4.62%、3.07%和2.88%,市场增速远低于半钢胎消费量。

再看中策近三年的产业结构,全钢胎收入占比在50%左右;其次是半钢胎,贡献了三成营收;再次是斜交胎和车胎,二者营收占比在15%上下。

由此可以看出,中策的营收增长核心是来自全钢胎业务。不过受市场环境影响,其全钢胎业务近年来并没有亮点可言。2019—2022年全钢胎收入只增加了4亿多元。

尽管随着配套市场的回暖,2023年全钢胎收入达到了172.1亿元的新高,但十几亿元的增长对于300亿规模的中策来讲帮助并不大。换而言之,中策想要保持高速增长就必须切入半钢胎赛道,进行产业转型。

然而在首次披露的招股书中,中策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却是用于全钢胎的扩产增能。此举也引起了外界的诸多质疑,毕竟全钢胎市场前景不明,盲目扩产之下,产能消化都是个问题。从战略角度,中策的想法或许是利用自身在全钢胎领域的优势,进一步深挖市场求稳。

在最新递交的招股书中,中策已经将650万套全钢胎项目更改为高性能子午线轮胎项目,用于扩充半钢胎产能。不过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半钢胎赛道杀出重围,中策就必须冲上高端局。

冲刺全球第一梯队,尚需时间

或许很多人对汽车性能的了解只局限在三大件上,实际上好的轮胎对汽车性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如今汽车市场由燃油转向电气化,这对轮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汽车赛道升级下,对轮胎企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国内轮胎企业纷纷扩产增能加码半钢胎赛道,一边向海外市场进军,另一边吹响冲击高端市场的号角。

中策董事会秘书沈昊昱在采访中曾表示,“生产世界一流轮胎,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是我们的目标”。很显然中策已经不满足国内领头羊的位置,而是驶向广袤的海外市场。不过现实是,中策和国际顶尖巨头的差距还非常大。

众所周知,我国轮胎制造业起步晚,很多企业早期都是给海外品牌代工为生。例如倍耐力代工厂是风神,韩泰代工厂是青岛双星。尽管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在高端市场依旧是米其林、固特异、马牌、普利司通等海外品牌的天下。

get?code=YTgxMjI1YTE2MGE5NGVkYzEyZTIwY2ExOWQzY2Y5NzIsMTczNDQyMDE0MTA4OQ==

目前中策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在产品质量上和海外品牌相比并不差。所以想要赶超这些百年轮胎品牌,中策就必须在技术和品牌营销上下一番功夫。

2020年底,中策旗下朝阳、好运、全诺和威狮四大品牌同时发布全新1号系列产品,剑指高端市场。“四大1号”产品的面世,也标志着中策有意撕掉自身“大而不强”的标签。

在今年举办的2024年中经销商大会上,中策又发布了“天玑乘用车胎技术系统”。有了天玑系统的加持,1号系列产品在噪音控制、湿地抓地力、燃油效率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提升,进一步巩固了高端市场的产品力。

不过如何把高端产品卖出去,而且是卖出高价才是中策的当务之急。在技术层面,中策正在努力和国际品牌缩小差距,然而在品牌力上和米其林、固特异等一线品牌还有着天壤之别。

例如提起米其林,很多人肯定首先想到的是“必比登”这个轮胎人形象。提到马牌,会让人联想到运动和高端。这些顶级品牌都有非常鲜明的记忆点。即使家喻户晓,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品牌每年还要花费巨额的广告费来维持品牌热度。

中策旗下的好运、朝阳等品牌,虽然在国内有口皆碑,但是想要啃下海外这块大蛋糕,那么中策就必须扩大品牌影响力,才能卖出好价格。

去年中策和英超顶级豪门阿森纳达成合作,借用体育赛事传递品牌精神。只是海外市场品牌文化的塑造终究是个慢过程,中策冲刺第一梯队还尚需时间。

结语

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爆发,让轮胎企业受益良多。况且轮胎本身属于易耗品,这就注定了轮胎赛道发展空间巨大。中策虽然在工厂数量、产品内容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但“大而不强”依旧是其明显的短板。

此次IPO中策的目的很明确,在轮胎市场迎来新一轮爆发期之际,扩产增能抢占市场稳固行业地位。只是随着国内品牌的不断崛起,中策要想找回加速度更需要拼产品和渠道的硬实力。


本文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立场
超强外放 超长续航 全新vivo Y300正式发布
« 上一篇 01-05
频繁遭股东“抛弃”,金徽酒如何走出困境?
下一篇 » 01-05

相关内容

HPV疫苗从“一苗难求”到“白菜价”,智飞生物的躺赚时代结束了
跨境电商2024之SHEIN:钟声未响起,隐秘巨头寻找下一个奇迹
女子因信“面部风水学”卷入拼房剧本杀,西安美娇否认有责
多品牌“逆袭”尝试,蔚来汽车2025年不容有失

热门文章

标签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