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贩零食赛道陷入“内卷”,好想来恐难突出重围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零食量贩赛道狂飙突进的浪潮中,好想来凭借“万店计划”的激进扩张,一度成为行业焦点。这家由食用菌企业转型而来的零食零售巨头,曾以低价策略和快速门店扩张抢占市场,但2025年的一场“掌门人危机”,彻底撕开了其光鲜的表象。
董事长王健坤被留置调查、负债高企、毛利率低迷、加盟商信心动摇等问题集中爆发,暴露出其高速增长背后的结构性风险。
作为量贩零食赛道的头部玩家之一,好想来面临的深层危机,或是行业进入深水区的缩影。而对于好想来而言,如何探寻破局路径,也成了其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
财务风险高悬,激进扩张下的资金链压力
据观察,好想来的快速扩张,主要依赖于“烧钱换市场”这一策略。虽然这种打法,让其短期内快速崛起,但是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其财务风险的持续攀升。
据好想来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母公司万辰集团债务总额高达52.66亿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81.5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高负债模式不仅限制了企业的融资能力,还导致其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大幅攀升。可供查询的数据是,2024年前三季度,其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58.5%,管理费用增长144.49%。
尽管2024年量贩零食业务扭亏为盈,净利润预计为7.9亿至8.8亿元,但净利率仅为2.50%至2.75%,远低于三只松鼠等头部企业。据三只松鼠财报数据显示,其2024年毛利率24.25%,同比增3.95%,净利率3.84%,同比增24.17%。
与此同时,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20.96亿元,三费占营收比19.73%,同比减4.55%。
由此可见,好想来是在用巨大的销售费用来换取业绩增长。而在其低毛利、高费用的运营模式下,好想来的净利率正在被侵蚀,盈利质量与盈利能力堪忧。
除了净利率不高外,快速开店对好想来的资金消耗也十分巨大,现金压力也十分巨大。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万辰集团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5.56亿元。
虽然该指标看似改善,但这主要依赖于加盟商的预付款和供应商账期的延长。这也意味着,若门店扩张速度放缓或加盟商退店增加,现金流十分承压。
例如,财报数据显示,万辰集团2024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公司短期借款规模分别为6.42、6.59、8.21亿元,三季度出现较大上升。由此可见,其现金流压力越来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好想来的扩张高度依赖加盟模式,也为其带来了发展风险。
据媒体报道,2025年3月11日,万辰集团正式对外宣称,根据权威机构灼识咨询的认证,集团旗下的量贩零食品牌已签约门店数量成功跨越1.5万家的大关。在这其中,好想来品牌在营门店数已突破1万家。
只是,部分门店因选址不当、运营成本高企而难以盈利,甚至导致加盟商信心动摇。
据了解,尽管公司推出“0加盟费”“竞对补贴”等政策吸引加盟商,但加盟商的回本周期普遍长达1.5年以上,且部分加盟商难以为继。
图源:网络
可以预见,如果加盟商体系无法及时得以完善,好想来的门店网络如何“维稳”,也将成为一大挑战。
供应链瓶颈下,低价策略带来效率陷阱
众所周知,量贩零食的崛起,在于价格优势。好想来作为休闲零食赛道的玩家之一,同样也没有脱离这样的发展逻辑。不过,低价策略之下,其供应链协同效率低下的问题,也随之暴露。
据分析,好想来通过收购陆小馋、来优品等区域品牌快速扩张,但多品牌整合导致供应链协同困难。不同品牌的采购体系、仓储管理和物流配送未能有效统一,造成库存积压和成本浪费。
例如,其白牌商品占比过高,品控风险频发,好想来曾因“商品异物”等食品安全问题而被消费者屡次投诉。
此外,整合后的供应链缺乏规模效应,采购成本控制不足,万辰集团量贩零食业务的毛利率一直不高。与行业头部品牌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
尤其是从行业来看,量贩零食业务毛利率仅8%-10%,远低于传统零售15%-20%的水平,更是让好想来的供应链短板显得尤为突出。
尽管好想来宣称自建物流网络,实现300公里内当日达,但实际运营中仍存在效率问题。
据媒体报道,万辰集团依托全国50+智能仓储中心与数字化中台系统,实现了库存周转天数缩短至25天、物流成本占比下降至3.8%、单店坪效达传统零售的2.6倍等关键运营指标的突破。这些优势共同构成了万辰集团在量贩零食行业的强大竞争力。
但是,其物流成本与行业平均水平,依然没有太多优势。尤其是部分区域因仓储设施不足,还会导致缺货(如新疆、西藏),影响消费者体验。
相比这些基础设施带来的问题,好想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更让人揪心。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好想来多次因食品变质、过期销售等问题被消费者投诉。
例如,在黑猫投诉平台,有消费者3月28日投诉表示,其于2025年3月21日在好想来品牌零食购买散称金味营养麦片一包,3.22日打算冲泡饮用。放入开水冲开后发现浮上来许多蚂蚁尸体,相当恐怖。
图源:黑猫投诉
无独有偶,另一位消费者投诉称,其于3月18号晚上8:30去好想来买了一款钢牙妹烘肉干,结果肉干严重发霉。据其反馈,食用该产品的三人中,一人拉肚子,一人是三岁宝宝。
图源:黑猫投诉
通过这些并非个案的消费者投诉不难看出,好想来的低价策略,不仅在损害其盈利能力,而且还可能带来产品质量风险。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头顶。
品牌竞争同质化困局与定位之殇
据观察,量贩零食市场已进入“两超多强”格局,好想来与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组成的鸣鸣很忙集团形成直接竞争。
截至2024年,鸣鸣很忙集团营收达555亿元,门店超1.5万家,规模远超好想来。
此外,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传统休闲食品巨头也加速布局量贩赛道,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分流消费者。好想来的低价策略,在头部企业的供应链优势和品牌溢价面前,逐渐失效。
好想来长期依赖“低价杂货店”形象吸引消费者,但这也导致其品牌溢价能力不足。消费者普遍认为其商品“品质一般”“缺乏特色”,部分门店也因白牌商品过多被调侃为“零食批发市场”。
据分析,量贩零食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供应链整合能力,但这一领域的同质化已日益严重。好想来虽通过并购整合了多个区域品牌(如陆小馋、来优品等),并宣称与百事、伊利等大厂建立直供合作,但其供应链模式本质上仍停留在“压缩中间商利润”的初级阶段。
正如零食品牌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曾表示,在中国万亿零食市场当中,品牌只占30%,70%都是白牌。好想来虽然也是行业头部品牌之一,但是白牌产品的占比依然较高。
据了解,其白牌产品还依赖代工厂含羞草等关联企业生产,导致产品品质与头部品牌存在明显差距。
这种模式在初期通过低价快速扩张,但当竞争对手如零食很忙集团门店规模越来越大,通过资本整合实现更大规模集采时,好想来的价格优势迅速被稀释,通过前文分析其毛利率与其他品牌之间的差距,便可窥见一斑。
值得注意是,量贩零食行业的成本压缩已逼近极限。依靠性价比打造的优势,以及“薄利多销”模式而发展壮大的好想来,在门店密度饱和后,也加剧了区域市场的价格战。
例如,2024年好想來为争夺加盟商曾推出“0加盟费、0管理费”等优惠政策。而几乎同一时期,其竞争对手不仅各种加盟费用全免,甚至直接提供10万元开店补贴,行业陷入“补贴换规模”的恶性循环。这种内卷不仅挤压利润空间,更让好想来的低价策略,从竞争优势沦为生存负担。
除此以外,在健康化与品质化的趋势下,好想来的产品结构问题,也十分令人担忧。
尽管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健康零食占比不断提升,但好想来2024年健康类产品(如低糖、低脂零食)占比依然较低。而且,其SKU虽超1900个,但核心品类仍集中在膨化食品、糖果等传统零食品类,且过度依赖白牌散装商品。
由此不难看出,好想来的这种品牌发展策略,虽然相对轻资产,却也给其品牌溢价与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带来了障碍。因此,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好想来的潜在危机,本质上是一场“规模与质量”的失衡所带来的。
结语
在行业竞争白热化、消费升级加速的背景下,好想来的激进扩张、低价策略和供应链短板已成为发展瓶颈。
未来,好想来或许需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通过财务优化、供应链重构和品牌升级,实现从“量贩巨头”到“价值标杆”的蜕变。
但愿曾经头顶“量贩零食第一股”光环的好想来,能够通过业务转型、产品升级等发展策略,重新走上发展正轨,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