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快消巨头的转型困局,康师傅的“中年危机”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2024年,康师傅录得营收806.51亿元,同比微增0.3%。但是净利润增幅却达到了19.8%,交出了一份“增利不增收”的财报。
只是,这份看似稳健的成绩单背后,却暗藏危机一是其方便面业务连续两年萎缩。二是虽然其饮品业务已成增长引擎,但依赖茶饮单一品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却日益凸显。
业界的普遍感受是,这个曾经的“方便面大王”,在消费分级、健康化浪潮与新兴速食产品的多重夹击下,正在经历一场“中年危机”。
实际上,康师傅的困境,既是传统快消巨头转型阵痛的缩影,也是行业格局重构的必然结果。而我们通过康师傅近年的发展轨迹分析,也能窥见行业格局悄然变化的背后逻辑,更能看出康师傅业绩原地踏步的背后真相。
方便面市场萎缩,康师傅进退两难
便面市场整体“量缩价升”,以及传统需求被分流是康师傅面临的首要困境。据世界方便面协会数据,中国方便面消费量已从2020年巅峰期的472.3亿份降至2023年的431.2亿份,市场规模连续四年负增长。
与此同时,艾媒咨询报告显示,高端方便面(单价≥8元)增速达20%,功能性方便面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这种“量缩价升”的背后,是外卖、预制菜、自热食品的多重挤压,以及消费者对“健康”与“场景化”需求的重构。
以外卖行业的冲击为例。据《方便面市场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等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外卖市场规模每增加1%,方便面消费量就减少0.0533%。
而预制菜2023-2024年,中国预制菜国内市场规模分别突破5000亿元及6000亿元,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20%,预计2026年中国预制菜国内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
根据数据显示,自热食品的市场规模也逐年增长,也在给方便面市场带来冲击。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自热食品的市场规模为158.92亿,而2020年达178.34亿,2021年降至175.46亿,2022年为166.82亿,2023年为154.9亿,2024年预计为176.4亿。
反观作为行业龙头的康师傅,其方便面业务连续两年萎缩,2024年收入284.14亿元,同比下滑1.3%。细分来看,2024年康师傅的高价袋面收入下滑6.3%,中价袋面更是暴跌13.8%。即便经典容器面实现小幅增长3.7%,也难以扭转整体颓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价竞品(如白象)凭借性价比抢占下沉市场,导致其市占率下滑。据分析,这一现象反映出消费分级趋势下,康师傅在高端与低端市场的双重失守。
与此同时,健康化趋势倒逼产业升级,康师傅高端化遇阻,也让其业绩增长难以持续。近年以来,消费者对高盐、高脂的担忧加剧,健康属性不足的方便面面临信任危机。
尽管康师傅推出“汤大师”“速达面馆”等高端产品,但市场反响平平。
数据显示,方便面均价在2023年回落,中低价位产品更受青睐。其高端面线下的低铺货率与消费者“越贵越难卖”的反馈,暴露了品牌升级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
此外,从行业竞争态势来看,其竞争对手白象以“骨汤营养面”切入健康赛道,抖音粉丝超过500万,验证了差异化创新的价值。
相比之下,康师傅的创新多集中于口味延伸,缺乏颠覆性突破,其市场费用高达180.42亿元,却频现食品安全投诉,反映出“重流量轻品质”的短视倾向。
穷则思变。在相对传统的方便面业务“山穷水尽”之时,康师傅也开始在茶饮赛道发力,试图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只是,该赛道同样陷入内卷,无糖茶红利也逐渐消退。
据了解,虽然饮品业务虽成康师傅的增长引擎,2024年收入516.21亿元,同比增长1.3%,但过度依赖茶饮单一品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也日益凸显。
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康师傅茶饮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8.2%。对比之下,农夫山泉与三得利长期占据超80%的无糖茶市场份额,本身市场空间有限。
而康师傅因2020年方才入局,显得有些姗姗来迟,而且因为缺乏差异化,仅能通过价格战勉强分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大健康浪潮中无糖茶成为最大的获益品类,但整体上看,含糖饮料依旧是“主流”,茶饮料也不例外。因此,康师傅布局茶饮市场想象空间也十分有限。
此外,其包装水、果汁等品类收入分别下滑5.6%、1.8%,更是凸显其产品矩阵的单一脆弱性。因此,摆在康师傅面前的挑战是,解决营收结构单一问题很难,但转型更难。
成本红利难掩创新乏力与路径依赖
据分析,2024年康师傅利润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主要依赖成本压缩。但是实际上,其长期动能却略显不足。
财报数据显示,康师傅2024年净利润为37.34亿,同比增长近20%。不过,这主要得益于原料价格的走低,尤其是原材料(棕榈油、聚酯粒)降价与成本控制。
除此以外,数据显示,全年销售成本从559.51亿元降至539.55亿元,减少近20亿元;员工人数减少2005人,仅人力节支一项即超2.8亿元。
如此“瘦身增效”虽然短期内拉升了利润表现,但如何让其持续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却十分存疑。这种“极致降本”恐怕也难以为继。
例如,财报显示,其存货周转天数达28天,远超统一的21天和白象的16天,供应链效率短板明显。除此此外,康师傅的营收增速不及0.3%,显著低于食品饮料行业约6%的平均增速,反映出增长动能的不足。据了解,为了维持利润水平,康师傅近年以来,一直在执行涨价策略。
只是,涨价并没有给康师傅的业绩增长带来多少积极影响,反而反噬了其市场份额,导致其渠道收缩加剧,带来动销压力。据媒体报道,康师傅三年三次提价。
2023年5 月,袋装康师傅泡面才2.8元一袋,桶面4.5元一桶。到2025年3月24日,袋装面“跳”到3元一袋,桶面更是直接“蹦”到5元一桶。值得注意的是,方便面另一头部玩家统一并未跟进,从而导致其方便面收入下滑超过1%,而统一却微增2.6%。
与此同时,其经销商数量接连下降,减少9660家,下沉市场铺货率85%,而据Euromonitor 数据显示,2023 年今麦郎、白象合计抢占康师傅约 2 个百分点份额,县镇市场铺货率白象达到89%,已超越康师傅。
由此也导致了,其渠道收缩与价格上调形成“双杀”不仅未能提升康师傅的利润,反而加速了其市场份额的流失。
除此以外,康师傅的创新投入不足,也频遭诟病。近年以来,媒体评价其“重营销轻研发”的观点屡见不鲜。实际上也是如此,其产品迭代滞后,少量创新产品也不温不火。
例如,康师傅虽推出“剁椒鱼片汤面”“鲜Q面”等新品,但创新多集中于口味延伸,缺乏颠覆性突破。其2024年的市场费用高达180.42亿元,却因蔬菜包发黑、异物问题频现食品安全投诉。
由此也折射出,康师傅“重流量轻品质”的短视倾向。相比之下,白象以“骨汤营养面”切入健康赛道,以超过500万的抖音粉丝,验证了其差异化创新的价值。
由此可见,过去康师傅依靠方便食品的强劲需求以及成本红利崛起,如今却因为创新乏力与路径依赖,逐渐暴露出其路径依赖与发展动能不足的短板。
守旧与变革的博弈,康师傅的攻与守
据观察,方便面业务一直是康师傅的基本盘,但是近年以来,随着消费市场悄然变化,康师傅也正在经历从“防守”到“进攻”的转型阵痛。
一方面,康师傅试图以“双轮驱动模型”平衡经典款与创新产品,但实际成效有限。例如,非油炸面“鲜Q面”虽入局健康蓝海,但市场反响待验证;而其IP联名产品(如“小黄人”酸汤肥牛面)等的业绩贡献,也十分有限。
财报数据显示,康师傅推出的“剁椒鱼片汤面”(IP联名)、“酸香爽金汤肥牛面”(小黄人联名)及“迷你桶”(户外/宵夜场景),2024年销量合计贡献约8亿元增量,占方便面总营收3%,但依然难抵高价袋面的营收贡献下滑。对此,行业分析师指出,方便面需从“便捷饱腹”转向“品质正餐”,而康师傅仍困于传统定位。
另一方面,逐渐成长起来的饮品业务,并没有因为其推出无糖茶产品而走出竞争内卷下的困境,甚至因此导致其营收增长逼近天花板。据了解,虽然康师傅押注无糖茶,但“纯萃零糖”“茶的传人”缺乏爆款基因,且面临农夫山泉(东方树叶)、元气森林等围剿。
其经销网络优势虽可助力其快速铺货,但产品同质化导致终端动销乏力。若无法在功能性(如养生茶)或场景化(如餐饮渠道)实现突破,茶饮增长或将见顶。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康师傅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或许在于绿色转型与品牌价值的重塑。以康师傅聚焦高端市场的“速达面馆”为例,该系列产品通过以纸代塑、以竹代塑等方式,实现了减塑90%。与此同时,为迎合ESG趋势,其碳排放监测效率提升96%,数智化水平日渐提升。
不过,相比康师傅践行绿色环保,消费者更关注食品安全与性价比。而康师傅倘若无法将绿色实践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则难以摆脱“成本中心”定位。而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便充满了变数。
因此,康师傅如何守住基本盘,并不断进攻新市场,提升品牌、产品竞争力,也成了其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康师傅的困境,本质是传统快消巨头在存量市场中“守成”与“求变”的失衡。
其财报数据折射出行业三大趋势:方便面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饮品从品类扩张转向细分深耕、企业从成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康师傅走出困境,也将任重而道远。
结语
总而言之,康师傅的困境虽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其破局的关键,或许唯有以消费者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与战略转型。
所幸的是,虽然康师傅昔日的光环逐渐褪色。但是康师傅的基本盘仍在,依然有放手一搏,通过产品多元化创新,赢得市场先机的可能。
只是,俗话说:尾大不掉。当康师傅试图转型,却又困于昔日的商业模式与传统产品时,即使转型,由防守转为进攻,想要平稳穿越行业周期,恐怕也并非易事,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