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好医生集团却危机重重,福能源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福能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能源”)作为好医生集团旗下大健康产业的核心载体,自成立以来,凭借“纯自然·大健康·好未来”的企业理念,在植物提取物、健康食品及美容护肤领域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
公开资料显示,福能源依托好医生集团14家GMP制药厂的生产能力,以及位于成都高新区的3000平米研发中心,曾被业界视为西南地区大健康产业的标杆企业。
然而,近年来这家头顶“四川省唯一本土直销企业”光环的公司,却接连陷入合规危机、市场信任崩塌与战略转型困局。
从早年频繁被指涉嫌传销,到2025年第三方平台售假事件频发,福能源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直销行业在高速扩张中的深层矛盾。
合规风险仍在,直销模式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福能源的直销业务,自2014年获得商务部牌照以来,始终游走在合规与违规的灰色地带。尽管其获批的直销产品仅包括部分产品,但市场实际流通的沙棘等产品却成为销售主力,这些产品通过康普生物等关联企业挂靠销售,形成“体外循环”的销售体系。
这种“合规产品背书+非合规产品创收”的模式,直接导致多重风险。例如,福能源在四川以外的重庆、江苏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直销业务,涉嫌违反《直销管理条例》中“分支机构需单独申请牌照”的规定。
更严重的是,其经销商在推广沙棘类产品时,宣称具有“调节血脂”“提升免疫力”等功效,而这些普通食品包装上的保健功能描述,已被法院认定为虚假宣传。
无独有偶,此前来自判决文书网的资料显示,2015年5月10日,佟先生花费9400元人民币,在福能源河南分公司购买了由福能源生产的“福荞牌黑苦荞茶600克装”50袋。后因佟先生觉得其产品上标注的苦荞的一些功效是骗人的,而起诉该公司。
对此,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人民法院2016年12月7日裁定,福能源河南分公司在其福荞牌黑苦荞茶包装上标注了该商品的功效,该产品存在夸大、虚假宣传情形,其行为已构成欺诈,极易误导消费者,判决佟先生胜诉。
与此同时,因为营销模式,福能源也经常受到行政处罚,甚至与“人人喊打”的传销模式难以划清界限。例如,尽管公司声称“个别经销商违规”,但司法文书显示,其采用“双轨制”奖金制度,设置“推荐奖”“团队奖”等多层级分销体系,与《禁止传销条例》中“拉人头”“团队计酬”的界定,高度吻合。很显然,此类事件不仅导致资金链紧张,更严重损害品牌公信力。
福能源除了营销模式频遭诟病外,还曾因知识产权纠纷频发,而被送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据媒体报道,福能源在品牌运营中,其与母公司还曾多次陷入知识产权诉讼。
例如,从2018年4月起,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好医生集团”)与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健康”)的“好医生”商标侵权纠纷一案,持续了多年拉锯战。直至2024年12月30日,最高院对多起相关案件作出了最终裁决。
在民事侵权案中,最高院认为,虽然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张其商标权受到侵犯,但根据现有证据和法律规定,无法证明平安好医生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由此也反映出,福能源母公司在品牌管理上的系统性缺陷。
除此以外,其饱受争议的直销模式,更是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高悬。
产品力与渠道力不足,难破市场困局
在市场层面,福能源面临“产品创新乏力”与“渠道失控”的双重打击,导致其在竞争白热化的大健康赛道逐渐掉队。
一方面,福能源所处的赛道,产品同质化与科技含量不足,让其产品力的短板尤为突出。据了解,福能源的主力产品如红石榴系列护肤品、苦荞茶等,与市场同类产品相比缺乏差异化。
尽管公司宣称拥有86位科研人员和博士后工作站,但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以2024年推出的UA1290石榴饮为例,其核心成分花青素含量不及竞品,而其对外“抗氧化”的功效宣称,也缺少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撑。
反观竞争对手安利,2024年的研发投入为1.38亿元,同比增长9.15%,并获得了为数不少的国际专利认证。该类直销大厂所形成的技术壁垒,也是福能源难以比拟的。
另一方面,福能源因为渠道乱价、假货泛滥所带来的问题也屡见不鲜,正在削弱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据观察,福能源对经销商的管控力度十分有限,价格体系也面临挑战。
例如,在淘宝、拼多多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其产品以低于官方渠道的售价销售,部分店铺甚至以内部特供、工厂直出等名义销售。更为致命的是,这些产品来源存疑,真假难辨。
据媒体报道,2025年3月1日-3月15日,福能源审计监察部门与第三方平台合规部门联合行动,累计打击89家涉及低价、售假商家,清除206条低价、售假商品链接,并对相关涉事经销商予以顶格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该类假货源头是,部分经销商存在为冲业绩低价抛售正品、甚至制售高仿产品的现象。而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态,正在极大地损害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任度。
此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直销模式正在逐渐丧失其魅力。尤其是依赖人际网络的裂变模式,在Z世代消费群体崛起的背景下,愈发低效。
而在如今电商越来越发达之时,福能源却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时公开表示,公司从未在第三方互联网平台销售福能源产品,也未在第三方线上平台开设任何账号或店铺进行经营或者展示活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汤臣倍健等竞争对手通过“电商直播+KOL种草”的全域营销,在2024年却实现了线上销售额的大幅提升。相比之下,福能源的业绩来源,依然严重依赖线下经销商。
由此可见,产品创新层面的限制,以及渠道布局力度的不足,让福能源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面临重重考验,破解市场困局恐怕也并非一朝一夕。
乡村振兴与商业利益失衡,福能源难敌行业竞争
福能源将“本草科技+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支点,试图通过原料基地建设构建竞争壁垒,但这一模式的商业可持续性存疑。
据分析,福能源目前采用的是重资产投入模式,财务风险不可忽视。据媒体报道,福能源在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西昌市以及云南省建水县,精心布局了总面积达60万亩的石榴种植基地,其中在会理拥有40万亩,也因此获得绿色食品、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有机产品等多重认证。
尽管这些项目获得政府扶贫资金支持,但农产品加工的毛利率,远低于保健品行业的平均水平。这也意味着,福能源生物科技板块的净利润率将会拖后腿,甚至远低于母公司好医生集团的整体水平。
与此同时,福能源将“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品牌核心价值,通过“新中医进万家”等公益活动塑造形象,也带来了公益属性与商业目标的矛盾。例如,在实际运营中,部分经销商将公益项目异化为营销噱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现象并非个案。尤其是近年以来,四川大凉山因独特的自然民族风情成了很多网红、短视频创作者、MCN供应链公司竞相角逐之地,“流量”“淘金”成了短视频的代名词。这种“公益商业化”的操作,可能反噬其品牌的社会形象,福能源同样需要警惕。
除此以外,其科技转化的现实落差,也十分令人担忧。例如,2024年末,福能源与会理政府达成了战略意向,将共同组建成立石榴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计划通过代谢组学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然而,其2024年推出的“三黄人参八珍膏”等新品,仍以传统膏方工艺为主,与现代精准营养理念存在差距。
相比之下,竞争对手完美公司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肽类精准营养”产品,已实现对特定人群的靶向干预,形成技术代差。由此可见,在技术落地应用层面,福能源与竞争相比,也略逊一筹。
实际上,在竞争激烈的能源行业,福能源面临的竞争挑战并非只是技术层面。在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福能源还面临着竞争对手众多,市场占有率被蚕食等诸多困境。
据相关数据显示,大健康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其市场规模正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涵盖了健康食品、保健品、美容护肤、医疗器械等多个细分领域,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入局。
例如,汤臣倍健作为在健康食品与保健品领域的头部企业,优势明显。据了解,汤臣倍健拥有庞大且专业的研发团队,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多个原料供应基地,确保原材料的优质与独特性。其产品种类丰富,涵盖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粉、益生菌等多个品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通过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和明星代言,汤臣倍健树立了强大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市场占有率常年名列前茅。
与之相比,福能源虽然依托好医生集团,有一定研发力量,但其研发投入占比与市场推广力度,也远不及其他竞品品牌。由此也导致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曝光度和影响力较弱。而在美容护肤领域,福能源的红石榴系列护肤品等产品面临着雅诗兰黛、兰蔻等国际品牌以及众多国内新兴品牌的激烈竞争。
肉眼可见的是,在市场份额方面,福能源在各细分领域的占有率都处于较低水平。以保健品市场为例,据市场调研机构数据,福能源的市场份额,与汤臣倍健等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相比,差距巨大。例如,欧睿数据显示,2024年汤臣倍健在中国维生素与膳食补充剂行业零售市场的份额为9.3%,仍保持第一。而与头部阵营的品牌相比,福能源却逊色几分。
结语
在大健康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之时,福能源虽然进入了一个黄金赛道。但是想在行业竞争中扭转局势,却依然暴露出其产品研发创新、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等多方面的不足。而且,在当前强敌环伺的竞争环境下,福能源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福能源未来的破局之路,或将任重而道远。
期待这个在众多直销大厂夹击之下的品牌,能够使出浑身力气,在行业持续拥有一席之地。